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在研究火箭飞行轨迹时提出了“钱学森弹道”。这是一种新型的导弹飞行轨迹,结合了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特点。导弹先按照传统的弹道式飞行方式进入大气层外,然后在临近空间以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利用空气动力进行机动变轨。
“钱学森弹道”大大增加了导弹的射程和突防能力。敌方很难对采用这种弹道的导弹进行拦截,提高了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打击效果。目前,多个国家在高超声速武器的研发中都借鉴了“钱学森弹道”的原理。
物理力学的设想
20世纪50年代初,钱学森提出了物理力学这一新兴学科的设想。他主张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运用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学等理论,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力学行为。
在材料科学领域,物理力学为新型材料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可以设计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满足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的需求。在能源领域,物理力学有助于深入理解燃烧、传热等过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钱学森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而且在当今的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
三、归国之路与艰难险阻
1.归国决心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瞬间照亮了远在美国的钱学森的内心。尽管此时他在美国已经拥有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极高的学术地位,是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以及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
钱学森深知,祖国历经多年的战乱,百废待兴,尤其在科技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他渴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他曾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种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责任感,让他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一定能搞。他希望凭借自己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知识,帮助祖国建立起现代化的国防工业,让祖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在他的内心深处,爱国情怀早已根深蒂固,这种情怀驱使着他克服一切困难,踏上回国的征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美方阻挠
当美国政府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阻挠手段,试图将这位掌握着大量顶尖技术的科学家留在国内。
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时,美国移民局将他逮捕,关押在特米那岛拘留所。在被拘留的15天里,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每天晚上,看守每隔10分钟就进来开一次灯,让他无法入睡,精神几近崩溃。短短半个月,他的体重就下降了30磅。
虽然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钱学森被保释出狱,但他的生活从此陷入了无尽的监视之中。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时刻跟踪他的行踪,监听他的电话,检查他的邮件。他的住所周围时常有神秘车辆徘徊,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美方的严密监控之下。
美国政府还吊销了他的安全许可证,禁止他参加任何学术会议和研究项目,使他无法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他的实验室被关闭,研究资料被没收,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在这种困境下,钱学森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不仅失去了自由和工作的权利,还要时刻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回国的决心,在给父亲的信中,他坚定地表示:“我一定要回国,哪怕是历尽千难万险。”他在被监视的日子里,依然偷偷地收集资料,为回国后的工作做准备,等待着回国的那一天。
3.多方营救
钱学森的遭遇引起了多方关注,中国政府、科学界和国际友人纷纷伸出援手,为他的回国之路披荆斩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钱学森回国一事,将其列为重要外交议题。在日内瓦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中方代表据理力争,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为交换条件,要求美方允许钱学森回国。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营救工作,指示相关部门收集钱学森在美国遭受迫害的证据,为外交谈判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科学界也积极行动起来。国内众多知名科学家联名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的无理行径,呼吁国际社会关注钱学森的处境。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保障钱学森的合法权益,让他能够顺利回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国际友人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英国哲学家罗素为代表的国际正义人士,公开谴责美国政府对钱学森的迫害,在国际舆论上形成了强大的压力。钱学森的恩师冯·卡门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钱学森回国一事奔走呼吁。他向美国政府表达了对钱学森的认可和支持,强调钱学森回国是他的个人权利,不应受到无端阻挠。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美国政府最终不得不妥协。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轮船,结束了长达5年的艰难回国之路。他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丰富的知识,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开启了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的新篇章。
四、奠基中国航天事业
1.组建科研机构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一任务在当时可谓是困难重重。彼时,国内科研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既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也没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资料。但钱学森没有丝毫退缩,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在人员招募方面,钱学森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识人之明。他四处奔走,广纳贤才。一方面,他从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挑选出一批有潜力、有热情的年轻科研人员,如任新民、屠守锷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积极争取海外学子回国效力,许多在国外学有所成的科学家,听闻钱学森的召唤,纷纷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投身航天事业。
在设施建设上,由于当时国家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钱学森带领团队因陋就简,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工作。他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科研实验,在废弃的厂房里组装火箭部件。同时,钱学森还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逐步改善科研设施和条件。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组建意义重大。它为中国火箭、导弹事业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火箭、导弹研发机构,开启了独立自主发展航天事业的新篇章,在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导弹研制突破
钱学森在导弹研制方面贡献卓越,他提出的创新性设计理念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设计理念上,钱学森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他深知导弹的性能不仅取决于推进系统,还与总体设计、飞行控制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因此,他强调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对导弹进行全面设计。以“东风”系列导弹为例,钱学森提出了模块化设计理念,将导弹的各个部分进行标准化设计,使得不同型号的导弹可以共享部分组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维护便利性。同时,他还注重导弹的机动性和突防能力,提出了采用机动变轨、隐身技术等措施,增强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打击效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方面,钱学森展现出了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导弹推进技术上,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难题。当时,国内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上几乎是一片空白,钱学森亲自指导科研人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设计方案。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为“东风”系列导弹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在导弹制导技术方面,钱学森提出了复合制导的理念。他认为单一的制导方式容易受到干扰,而采用多种制导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在“东风-2”导弹的研制过程中,钱学森指导团队采用了惯性制导和无线电指令制导相结合的复合制导方式,大大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
钱学森在导弹研制方面的贡献不仅推动了“东风”系列导弹的发展,也为中国导弹事业的整体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创新性设计理念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使得中国在导弹领域逐渐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国家的国防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