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清平乐村居的出处 > 第232页(第1页)

第232页(第1页)

两人坐在通堂,就着通红的炉火,昏黄的烛光,说了半下午的话,直到梁老爷子一行人离开。张康毅也出门一起送行。目送马车走远,苏长青搀扶着老爷子回屋歇息,今儿下午转了大半个村子,老爷子眼见是走累了,而且他还要赶马车去府城给几家亲戚送年礼。本来年礼推到明后日再送也不算迟,只是烤鸭既然已经烤好,就赶着时间一道送去,亲戚家也能吃上刚出炉的烤鸭。苏婉将烤鸭片好连同鸭架装在大陶碗递给张康毅,“带回去趁热吃,蘸着大酱裹着饼子就行,要配菜炒点洋芋丝凉拌豆芽就可以。”未免热气散了影响口味,张康毅将大陶碗裹在棉衣内缩着脖子往家跑。而马车上的梁栋,不等马车驶出村子就急慌慌将装着烤鸭的陶罐盖子掀开,不是他馋,是这味道太香了。吸溜着口水扯下鸭腿递给祖父,“先尝尝,回去凉了再热肯定没现在好吃。”今儿梁老爷子觉得美中不足的就是眼前捏着鸭腿还不自知的孙子,尽是给他丢脸,没好气道:“家里缺你吃的了?在别人家做客没点礼数,饭桌上就你话多!”吃的也多,他都瞥见三次孙子抢苏家小旻逸肉块吃的场景。梁栋乐呵呵转了鸭腿方向,“祖母尝尝,二姐姐的手艺真当真是没得说!”梁老夫人笑呵呵接了,告诫孙子:“女孩子名声大于天,在外面知礼些。”“知道知道。”梁栋转头去撕另一只鸭腿,道:“我就在自家人前面这样,再说我与志安可还好兄弟,苏二姐姐比我年长,叫二姐姐也没差。”说完凑近鼻子闻一下新撕的鸭腿,道:“祖父您真不吃,不吃我可自己吃啦。”梁老爷子正在生气,没应声。梁老夫人用胳膊肘杵杵丈夫,温声道:“味儿很好,比自家做的吃着更香,你尝尝。”梁老爷子接过了鸭腿,却还是给了孙子一记刀子眼。可惜,梁栋的心思都在烤鸭上,没注意到,自顾自扯了鸭翅吃,边吃边发出稀奇古怪的声音赞叹。尝过鸭翅,依依不舍摸着陶罐盖子,一路都在感慨赞美。以至于梁老爷子都怀疑孙子是不是有别的心思,不过片刻又担心将苏三家的小姑娘定给孙子,两人会不会婚后不睦??????心念百转千回,但神色却是丝毫未变,这就是久经官场之人。苏老爷子靠坐在躺椅上感慨:“到底是入仕为官,见识不是我等乡里农夫能比的。”正在享受亲子时光的苏志刚笑道:“看爷爷您说的,在咱们村乃至整个安阳县,您老也是有见识的人哩。“唉,没法比没法比。”老爷子手摩挲躺椅扶手怅然道,这不是他谦虚,是真没法比。一旁拿出针线篮子忙碌的李氏问道:“上次集市见了一面,只听你说是梁家,是哪个梁家,府城好像也没个很有名的梁家。”“紫阳县的梁家,你肯定听过。”李氏倒吸一口冷气,“紫阳梁家,那不是??????”偶像的力量单提梁家,昌平府的人可能联想到多个姓梁的人家,但一提紫阳梁家,那所有人都会说一句,“噢,那个梁家,牛!”梁家的牛就是因为出了个会做官的先梁老太爷——梁丰收。梁丰收,这个寄予长辈厚望的名儿,只听音就能知晓主人出身。先梁老太爷幼时,家里连农户都不是,是实打实的佃户。彼时,前朝国政混乱,皇权旁落,奸臣当道,横征暴赋之下民不聊生,很多农户沦为无地可耕的佃农。梁家亦不例外。为了讨口饭吃,先梁老太爷小小年纪陪着地主家的儿子玩,当然,他还到不了贴身小厮的位置。当地主儿子想要骑马时,如他一样的佃户儿子们跪在地上等地主儿子挑选,挑中的“马”驮着地主儿子在院子、土路、田野、官道上爬,能被选中当天就能在地主家混一顿饭吃。若是当马当的好,逗得小少爷开心,还能得额外的赏赐,或是灶上的饭食点心,或是地主“仁慈”一回指使个差事,但后者极少极少。可是,地主夫人不一样,只这一个儿子,对儿子身边的人极为重视,因此,每每给地主儿子当马后能得地主夫人的赏赐——米面油。这对于佃户人家的小子们来说,已经是天大的赏赐了。若是给金银钗镯,佃户们不一定能保得住,但吃食就不一样,吃到肚子别人抢不走。因此,先梁老太爷天不亮就跑去地主家后门排队,给小少爷当备选的“马”。他小小年纪,但心思灵活,陪小少爷玩的过程中就发现小少爷不喜欢“安分的马”,最直观的表现是有次有“马”不小心“颠”了一下差点将人摔下来。小少爷的奶妈小厮丫鬟们将那“马”又打又骂,而小少爷不仅没哭,还拦着不让下人惩罚。自打那次,先梁老太爷就留了心眼,每次指他当“马”时,会特意颠簸一两次,既不会将人摔下来,也逗了小少爷开心。起初丫鬟小厮还偷偷警告他,后来见小少爷没事,也就没人说了。但谁也没觉得,小少爷总挑先梁老太爷当马有问题。就这样,先梁老太爷从地主家小少爷的临时“马”晋升为“专骑”。以至于后来随着年纪渐长,地主为儿子请了夫子,小少爷要进学读书,作为“专骑”,先梁老太爷有了旁听的机会。彼时不过七岁,小少爷才五岁。地主望子成龙,希望儿子能读出个名堂,因为赋税日重,地主虽家有良田千里,但每逢交税都很肉疼。就寄希望于儿子,考个秀才也能免税百亩不是。只是,天不遂人愿。小少爷宁愿去挖泥巴掏泥鳅也不想呆坐在书房念书,故捉弄夫子、胡搅蛮缠、惹是生非、气人的本事比背书强了百倍不止。为了混得束脩,夫子睁只眼闭只眼,而先梁老太爷抓住机会两边哄,哄着小少爷每日在书房待两个时辰。哄着夫子,即便是装模作样也能坚持教导小少爷认字。而他自己,借着机会认字,后来,在地主其他的庶出儿子到读书的年纪,他就帮着小少爷做功课,在功课上不让庶子有打压少爷的机会;时常拿着地主夫人给他的赏赐去孝敬夫子,哄得夫子开心,即便看不上嫡出小少爷,但也不会当众落人面子。夫子更是有心眼,时常当着一众庶子面,拿着“少爷的功课”讲解指点。如此这般,主仆、佃户、夫子的日子都很舒心。只是好景不长,草寇四起,边关不稳,朝臣无力之下,前朝分崩离析,进入为期二十多年的战乱中。地主家为保命变卖田产前往江南,夫子被解雇,先梁老太爷没了“差事”,但因他得地主夫人和少爷的看重,家里免费得了三亩不大肥沃的山地。当然,对外说是家里用三袋麦子换的。实际当时已经十岁的小少爷私下赏了梁家五亩肥田,却没过户,只当是佃给梁家,但梁家却是无需交地租。先梁老太爷虚十三,也因着识字开始当家做主,跟着爹和爷爷种地,得闲了跑紫阳县城帮工,兼打探消息,时局太乱,若是不打听清楚,很容易被人骗交税赋。紫阳因距离保定府近,县太爷很能稳得住,即便所属府城昌平府已经战火纷飞,土匪比平民多,人也是一点都不着急。但私下却找了好些机灵的小乞丐,来往于昌平府、保定府、京城之间帮自己打探消息。乱年多流民多乞丐,这些小乞丐土匪瞧不上,不会抢,过分一点也就是将看着合眼缘的拉到寨子充人数培养势力,因此,紫阳县令用小乞丐得了好些消息,囊括了当时昌平府政、军、匪、民势力甚至纠葛以及京城朝中的局势变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