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爆炸的不是火囤,是地脉自己。
埋着火囤的地洞突然渗出蓝焰,没等竹管引火,硫磺硝石混合物已被地脉热气引燃。赵莽看见倭寇骑兵的甲胄在火里发亮,铜扳指——那枚老匠人的铜扳指!——在高温中烫穿掌心,“慎火”二字被地火映得通红,像一枚盖在贪心者身上的烙印。地洞深处传来“轰隆隆”的闷响,不是火药爆鸣,是地脉岩浆与硫磺的剧烈反应,气浪掀翻了半面荒坡。
“退!快退!”他拽着阿铁往城墙跑,回头看见地火顺着地脉裂缝蔓延,竟把倭寇的火油罐也卷了进去。硫磺火遇着地脉的原生火,腾起紫黑色的烟,那不是人间的火,是地脉的“怒之火”,带着硫化氢的臭鸡蛋味,烧得空气滋滋作响。城墙上的把总被气浪掀翻,手里的火折掉进石礌堆,却诡异地熄灭了——硫磺粉在高温中竟失去了燃性,像被地脉抽走了“火魂”。
“天威……天威真的不可窃……”把总趴在地上,盯着城西的地火劫,喃喃自语。赵莽看见地火边缘,那枚“慎火”铜扳指嵌进焦土,字迹却比任何时候都清晰,旁边躺着半片《火龙经》残页,老匠人用朱砂写的“谴”字,在火里烧成了暗红的“劫”。
崔真伊不知何时来了,裙摆沾着硫磺灰,手里攥着龟甲:“地脉吞了火囤,把怨气化成了火。”她指着地火中心,那里的硫磺正在冷凝,竟天然形成了“戒”字的纹路,“老匠人说的对,火雷能杀人,也能自毁,关键在人心——你看这火,只烧贪心的人,没碰咱们的城墙。”
阿铁忽然指着城墙根:“头儿,避雷车的铜链!”不知谁把拒马堆里的铜链捡了起来,七根铜链按北斗阵形铺在地上,链头指向地火方向,竟像老匠人当年画的“引雷阵”。此刻一道闪电劈落,铜链骤然发亮,却不是引雷,而是把地火的余威,顺着链条导进了护城河——水面腾起蒸汽,硫磺火在水里“滋滋”作响,渐渐熄灭。
寅时初刻,雁门的烽火台只剩残烟。赵莽蹲在城西焦土旁,摸着“慎火”铜扳指,忽然想起老匠人临终前塞给他的牛皮护腕,内侧用针刺着“护生”二字,针脚间渗着血渍。阿铁把半片残页递过来,“天威不可窃”的“窃”字已烧没了,剩下的“天威不可”四字,配着地火凝成的“戒”,倒像是天地给世人的警示:
天威不可,不可贪,不可窃,不可违。
嘉靖三十七年冬,雁门城墙根下多了架完整的避雷车。赵莽带着学徒们用磁铁矿加固接闪杆,顶端不再是银饰,而是刻着“慎”字的铜球。每当雷雨季节,铜球便会与地脉磁场共振,在城墙上投下“戒”字阴影——那是老匠人的遗志,也是地脉的“火之教”:
自然力从来不是武器,
是天地借给人类的笔,
写“生”还是写“劫”,
从来不在笔端,
在握笔的手,
在握笔的心。
而城西的焦土里,不知何时冒出了野菊芽——那是地脉的慈悲,在劫火余烬里种下的“生之种”,花瓣上沾着的硫磺粉,不再是杀人的毒,而是护花的药。赵莽望着新芽,忽然明白老匠人说的“匠魂”是什么:
不是精通多少火雷制法,
是永远记得,
在点燃硫磺的前一刻,
问自己——
这火,
烧的是贪心,还是人心?
护的是生,还是杀?
雁门的风掠过避雷车的铜链,发出清响,像老匠人在天之灵的叹息,也像地脉的低语:
天威不可窃,
但天威可畏,
可畏在,
它永远给守心的人,
留一条“生”的路,
给贪心的人,
划一道“劫”的界。
而那道界,
从来不在地脉深处,
在每个人心里——
当我们拿起硫磺与硝石,
当我们妄图用自然力劈开天地,
别忘了,
在心里,
先竖起一架“避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