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大明锦衣卫分布图 > 大明锦衣卫829(第3页)

大明锦衣卫829(第3页)

宋应星跪在焦土上,颤抖的手探向阿福的鼻息。曾经那个总爱追着他问"为何铅锡配比七三最佳"的少年,此刻已没了生息。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恍惚间,七年前初见阿福的场景浮现在眼前——少年捧着《天工开物》残卷,眼神里满是对技艺的炽热向往。而如今,这双求知的眼睛永远阖上了。

"宋大人好手段啊!"阴恻恻的笑声穿透浓烟。宋应星猛地抬头,只见张掌柜立在燃烧的工棚前,貂皮大氅被火光照得猩红,脸上的狞笑扭曲如恶鬼。他身后的随从们举着染血的铁棍,脚下散落着空无一物的锌粉麻布袋。"以为捣鼓出个分馏釜就能断我们财路?"张掌柜踢开脚边的陶片,"古法炼银养活了多少晋商世家,岂是你这异端能颠覆的?"

宋应星握紧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你们明知汞蒸汽会毒害百姓!"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村民的哭喊声——银白色的汞雾顺着溪流蔓延,所到之处,牲畜口吐白沫倒地,饮了溪水的村民开始剧烈呕吐。张掌柜身后的随从们发出得意的哄笑,而这笑声,在宋应星听来比汞毒更令人作呕。

"不过是些贱命。"张掌柜掸了掸衣袖,"宋大人还是操心自己吧。"他使了个眼色,随从们立刻围拢上来。宋应星后退半步,摸到腰间的淬火钳。火光映照下,他瞥见阿福怀中露出的一角——那是他们共同绘制的分馏釜改良图纸,此刻已被鲜血浸透。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在油灯下彻夜演算的夜晚,阿福举着陶片兴奋地说"先生看,滤板裂纹减少了",还有少年捧着新制的温度计,眼睛亮得如同星辰。宋应星的视线突然清晰起来,淬火钳在手中攥得发烫。当第一个随从挥棍砸来时,他猛地侧身,钳子精准地卡住对方手腕。骨骼碎裂声中,他夺过铁棍,朝着张掌柜冲去。

混战中,宋应星的额头被击中,鲜血顺着眉骨流下。但他恍若未觉,只死死盯着张掌柜惊恐的脸。就在铁棍即将落下时,一声枪响划破夜空。宋应星感觉左肩传来剧痛,踉跄着跪倒在地。张掌柜捂着被划伤的脸,掏出手枪的手仍在发抖:"给我。。。往死里打!"

不知过了多久,当宋应星在剧痛中醒来时,银场已陷入死寂。燃烧的工棚即将熄灭,只剩下零星火星在风中明灭。他挣扎着爬向阿福的尸体,颤抖的手拂过少年未阖上的双眼:"对不起。。。是我害了你。。。"泪水滴落在染血的图纸上,将"五金篇"的字迹晕染成模糊的血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远处传来马蹄声渐远。宋应星望着张掌柜离去的方向,眼中的悲痛渐渐化为刺骨的寒意。他抱起阿福的尸体,在月光下走向银场边缘。汞雾仍在弥漫,所到之处,花草尽皆枯萎。但宋应星知道,这场灾难不会终结他的追求——那些被私欲焚毁的理想,终将在灰烬中重生。

十年后,新版《天工开物》刊印发行。在"五金"章末,宋应星郑重写下:"技艺之道,当以苍生为念。若为一已之私戕害万民,纵有百炼精金,终成祸世砒霜。"而在德兴银场的废墟上,一座新的分馏塔拔地而起,塔身刻满了当年遇难者的名字。每当夜深人静,仿佛还能听见阿福清亮的声音,在询问着关于天地万物的奥秘。

汞毒迷踪

大明崇祯十年深秋,德兴银场的爆炸声仿佛还在群山间回荡,三天后的清晨,邻村槐树下聚集的人群却已被恐惧笼罩。七旬的王老汉颤抖着举起豁口的陶碗,里面的井水泛着诡异的银白色光泽,宛如融化的月光凝结在水面,"昨儿喝了这水,夜里牙齿就。。。就一颗颗往下掉。。。"他话音未落,身旁妇人突然发出尖叫,只见她丈夫的手臂不受控制地抽搐,手指扭曲成诡异的弧度。

宋应星踩着满地霜花匆匆赶来,粗布鞋底碾碎了覆在枯草上的薄冰。爆炸当晚他被晋商余党击伤,此刻伤口还在隐隐作痛,却执意用布条草草包扎便出门。当他踏入染毒的村庄,刺鼻的金属腥气扑面而来——那是汞蒸汽特有的气味,比砒霜更阴冷,更致命。

"让我看看井水。"他蹲下身,从袖中取出竹制试管,在村民们期盼又惶恐的目光中舀起水样。试管中的液体浑浊发白,晃动时泛起细密的泡沫,像极了陶釜爆炸时升腾的毒雾。宋应星的眉头越皱越紧,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冲天的火光中,熔炉里暗藏的汞矿化作蓝紫色蒸汽,顺着地下水脉蔓延的速度,比他想象中更快。

回到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那是用爆炸后残存的木料拼凑的棚屋,宋应星将井水倒入蒸馏器。陶制容器在炭火上发出细微的嗡鸣,随着温度升高,水面渐渐浮起银白色的薄膜。他屏住呼吸,看着冷凝管滴落第一滴液体——那不是清水,而是一颗颗细小的汞珠,在瓷碗中滚动时折射出冷冽的光。

"果然是汞毒。"宋应星的声音沙哑。他翻开《天工开物》残卷,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汞气入体,齿落肢颤;其水饮之,五脏俱腐。"但此刻的灾情远比古籍记载更可怖,银白井水如同死神的标记,正在无声无息间侵蚀着方圆十里。他握紧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那些晋商明知故犯,用锌粉引发爆炸,分明是要将整个银场变成人间炼狱。

夜幕降临时,宋应星提着灯笼来到村头的老井旁。井底的汞珠沉积成银白色的淤泥,随着水波晃动,宛如沉睡的毒蛇。他突然想起阿福临终前染血的手,少年最后指向的,正是张掌柜离去的方向。复仇的怒火在胸腔中燃烧,但他强行压下情绪——当务之急,是找到解毒之法。

接下来的七天七夜,宋应星将自己锁在实验室。他尝试用石灰中和井水,失败;用木炭吸附汞珠,无果;甚至效仿古法用艾草熏蒸,依然徒劳。每当深夜,他望着窗外村民家中透出的微弱灯火,听着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内心的煎熬更甚于伤口的疼痛。直到第八日清晨,他在翻找古籍时,《抱朴子》中的一句话让他豁然开朗:"硫能制汞,化毒为丹。"

"硫磺!"宋应星抓起陶罐冲出门。他发动村民收集硫磺,却发现附近的硫磺矿早已被晋商垄断。望着村民们绝望的眼神,他咬咬牙,变卖了随身仅存的玉佩,托人从百里外购回硫磺。当第一车硫磺运抵时,他亲自将粉末倒入井中。

井水剧烈翻腾,银白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黑色的硫化汞沉淀。宋应星守在井边整整一天,直到确认水质清澈,才敢让村民试饮。当第一个孩童喝下井水,没有出现中毒症状时,整个村庄爆发出欢呼。但宋应星知道,这只是开始——被汞污染的土地、水源,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恢复生机。

三个月后,当宋应星再次踏上银场的焦土,破碎的三层陶釜残骸仍在寒风中伫立。他在废墟上种下一株银杏,树苗的根系深深扎进被汞毒浸染的土地。"总有一天,这里会长出参天大树。"他抚摸着树干喃喃自语。而在行囊中,新撰写的《汞毒防治篇》已初具雏形,字里行间浸透了血泪与希望。这场灾难,终将成为革新路上的警示——在追求技艺的道路上,良知永远不应缺席。

炼心补天

大明崇祯十年深冬,德兴银场的废墟上覆盖着一层薄雪,残损的三层陶釜在寒风中呜咽。宋应星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袍,蹲在结冰的溪流旁,手中陶碗里的井水泛着病态的银白,恍若凝固的月光。爆炸已过去半月,周边村落仍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村民牙齿成排脱落,孩童在睡梦中抽搐,连牲畜饮过溪水都七窍流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先生,又有三户人家。。。"学徒阿福的声音戛然而止。宋应星望着少年红肿的眼眶,想起爆炸当夜被陶片贯穿胸口的阿福兄长。他握紧腰间褪色的革囊,里面装着半卷烧焦的《天工开物》,"五金篇"的字迹被血与火灼成黑色的痂。

简易工棚内,宋应星将木炭碾碎成粉。陶土烧制的过滤筒层层叠起,木炭吸附杂质,陶粒截留悬浮物,石灰中和酸性——这是他仿照古法净水之术改良的装置。当第一桶浑浊的井水倒入顶端漏斗时,他屏住呼吸,看着水流蜿蜒而下。最终滴入木盆的水依旧泛着淡银,指尖触碰的瞬间,皮肤传来细密的刺痛。

"还是不行!"他猛地掀翻过滤筒,陶片在冻土上摔得粉碎。窗外突然传来孩童的啼哭,撕心裂肺的声音如同一把钝刀,剜着他的心。踉跄着冲到门口,只见邻村李婶抱着浑身青紫的孙儿瘫坐在雪地里,孩子嘴角的涎水落在雪上,竟腐蚀出小小的黑洞。

深夜,宋应星蜷缩在油灯下。《抱朴子》泛黄的纸页被翻得发脆,"硫能制汞"四字在跳跃的火光中忽明忽暗。他抓起陶罐冲向矿洞,在堆积的矿渣中翻找硫磺矿脉。指甲缝里嵌满黑色泥垢,掌心被碎石划得鲜血淋漓,终于在黎明时分挖到拳头大的硫磺块。

"快!生火!"他嘶吼着指挥村民。铁锅架在篝火上,硫磺在高温下熔成流动的金黄,与采集的汞珠相遇的刹那,腾起刺鼻的白烟。宋应星不顾呛咳,用竹片搅动锅内物质,眼看着银白色逐渐转为暗红。当第一块硫化汞凝结成块状,他的泪水砸在滚烫的铁锅边缘,瞬间蒸发成雾。

次日清晨,宋应星带着改良后的净化装置来到村头老井。硫磺粉与石灰按比例混合,倒入被汞污染的井中。井水剧烈翻腾,银白的水面泛起黑色絮状物,如同死神褪去的鳞甲。他跪在井边,用陶碗舀起沉淀后的清水,仰头饮下——辛辣的硫磺味呛得他咳嗽不止,却再没有灼烧感。

消息如野火般传开。村民们提着木桶从四面八方涌来,看着黑色的污水渐渐清澈,有人跪地叩首,有人放声大哭。宋应星站在人群中,看着自己布满裂口的双手,忽然想起张掌柜临走时的冷笑。那些为私利毁掉分馏釜的人,可曾想过这些被汞毒折磨的百姓?

然而,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随着春雪消融,被汞污染的土壤开始影响作物生长。新播的稻种发芽后叶片发紫,菜地里的青菜吃起来带着金属涩味。宋应星在临时搭建的玻璃温室里,尝试用蚯蚓松土、草木灰改良,却收效甚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