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眉踩着积雪跃上城楼,银镯在腕间转得飞快。她刚从坍塌的西城墙赶来,镯身的磁石吸附着些金属碎屑:“这些液体里有铅和朱砂的混合物,和机关兽的黏液同源,但多了一味‘腐骨草’——是辽东特产的毒草,能让铁器更快锈蚀,却也会让毒液更烈。”
偏厢车突然加冲向粮仓,车轮溅起的雪沫里,混着细碎的青铜齿轮。赵莽翻出《纪效新书》的“制车篇”,现残卷背面用朱砂写着行小字:“偏厢车易制,难在守心。若失其正,利器变凶器。”是戚继光的亲笔批注,墨迹里还掺着极细的铁砂,与眼前车辙里的碎屑完全一致。
“得毁掉它们的车轴!”赵莽将残卷揣进怀里,抽出腰刀砍断城楼的吊绳。装满砂石的箩筐坠向雪坡,正好挡在偏厢车前方。可诡异的是,偏厢车竟凭空拔高半尺,从箩筐上方掠过,车底的铁刺在月光下闪着光——是被改造过的攻城利器,本该用来对付倭寇的云梯,如今却对着自家粮仓。
张诚突然用铁拐杖敲击城砖,节奏与《纪效新书》里记载的“鸣金收兵”信号一致:“它们怕这个!改造过的齿轮会被特定频率震松!”果然,偏厢车的度慢了下来,车轮关节处的暗红色液体滴落得更急,在雪地上汇成三条血河。
苏眉的银镯突然飞出,磁石锁链缠住最前面那辆偏厢车的车轴。金属碰撞的瞬间,车辕里传出齿轮卡壳的脆响,藏在辐条里的铜管破裂,糜烂药溅在雪地上,燃起幽蓝的火苗。“里面有条装置!”她大喊着拽动锁链,“是用机关兽的核心齿轮改造的,上好弦能走三十里!”
赵莽突然想起残卷里的机关图,抽出腰刀砍向自己的靴底——鞋底藏着祖传的青铜钥匙,形状与偏厢车的锁孔完全吻合。他顺着雪坡滚下去,在偏厢车经过时纵身跃起,将钥匙插进车轴的暗格。
“咔嗒”一声,偏厢车的后箱板弹开,露出里面码放整齐的陶罐,每个罐口都插着引线,引线尽头连着块硫磺石——只要车轮震动够剧烈,硫磺石摩擦就会引爆炸药。而陶罐上的标签,赫然写着“广宁卫粮仓”。
“是想炸掉粮仓,让全城人饿死!”赵莽拔刀斩断引线,靴底的积雪在车板上融化,露出刻在金属上的“终焉”二字,与机关兽残骸上的标记一模一样,“这些人不仅学了戚家军的军械,还继承了李嵩的阴毒!”
张诚的铁拐杖突然指向粮仓屋顶,那里的积雪下藏着个黑影。苏眉的银镯立刻飞射过去,磁石锁链缠住对方的脚踝,拽下来一看,竟是个穿着后金服饰的汉人,怀里揣着张地图,标注着广宁卫的粮草分布——显然是想炸粮后嫁祸给后金。
第三辆偏厢车突然转向城楼,车轴里传出倒计时的滴答声。赵莽扑过去时,看见车板上刻着《纪效新书》的扉页题词:“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只是“海波平”三个字被人凿掉,换成了“天下乱”。
“休想!”他将《纪效新书》残卷铺在车板上,羊皮纸的火漆印遇热融化,正好堵住引爆炸药的小孔,“戚将军造偏厢车是为了保家卫国,不是让你们用来祸乱天下的!”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雪幕,三辆偏厢车已被拆解成废铁。赵莽将残卷小心收好,现被糜烂药腐蚀的冻土上,竟留下车轴压出的纹路——是“戚”字的篆体,像百年前的英魂,在雪地里盖下最后的印。
张诚用铁拐杖挑起那个汉人的衣襟,露出底下绣着的墨竹纹:“还是丹火教的余孽,换汤不换药。”他指着偏厢车的残骸,“但他们忘了,戚家军的军械里,藏着比毒药更厉害的东西。”
赵莽明白他的意思。《纪效新书》里写得明白:“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那些被改造的偏厢车、被滥用的糜烂药,终究敌不过残卷里藏着的初心——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守护。
苏眉将收缴的陶罐贴上封条,银镯的磁石吸附着残留的毒液,在阳光下泛着奇异的光。“这些会作为证据送往京师,”她看着赵莽小心翼翼折起残卷,“戚将军的图纸,不该落进坏人手里。”
赵莽将残卷揣回怀里,腰刀上的“戚家军”烙印在晨光中格外清晰。他知道,只要这残卷还在,只要守城的人记得“但愿海波平”的初心,再多无人驾驶的偏厢车,再多藏在雪地里的阴谋,都闯不进广宁卫的城门。
雪原上的车辙在新雪中渐渐淡去,但赵莽的靴底,已沾染上那些腐蚀冻土的液体。他没有擦掉,而是带着这痕迹走上城楼——有些东西就得留在身上,提醒自己:利器可以被改造,阴谋可以被模仿,但守护家国的心意,永远刻在骨子里,冻不住,蚀不掉。
流言铁影
广宁卫的雪下得更紧了,叶赫部细作扎在城楼角的草人被冻得梆硬。赵莽扯下草人怀里的羊皮纸,上面用女真文写着“铁兽借尸还魂”的字样,墨迹在风雪里晕成黑团,像极了机关兽眼窝中跳动的朱砂火。
“都传疯了。”守城兵丁王二柱的牙齿打着颤,手里的长枪枪杆凝着冰,“说那些无人驾驶的偏厢车是铁兽变的,专啃活人的骨头熬油,昨夜城西张屠户家的猪,就被啃得只剩半张皮。”他往城下瞥了眼,卫城的街道空无一人,只有巡逻队的马蹄声在雪地里撞出闷响。
赵莽将《纪效新书》残卷拍在箭楼的木桌上,羊皮纸里夹着的偏厢车零件图在风中作响。“张屠户家的猪圈栏杆有青铜刮痕,”他指着图上的齿轮结构,“是被改造过的偏厢车挂钩刮的,那些猪是被拖去给机关兽当燃料了。”
指挥使李如柏的轿子在雪地里碾出深辙,轿帘掀开时带出股暖香,与卫城的冻土气息格格不入。“紧闭城门!”他的狐裘领口沾着酒渍,手里的令箭往雪地里一插,“没本将的命令,一粒米、一根柴都不准进出!”
“大人不可!”赵莽上前一步,《纪效新书》的残卷在袖中烫,“粮草最多撑三日,城外的运粮队明日就到,关门等于自断生路!”他想起祖父讲的戚家军典故,当年抗倭时最忌闭门死守,粮草断绝的度,远比倭寇的刀更快。
李如柏的靴底碾过令箭旁的积雪,露出底下半块机关兽的齿轮:“你懂什么?叶赫部的细作混在运粮队里,昨夜截获的密信说了,要借铁兽之乱打开城门!”他突然压低声音,“兵部尚书了密函,说这些铁兽是叶赫部请的妖僧造的,专吸活人的精气。”
流言像长了翅膀,不到半日就传遍卫城。南营的兵丁开始偷偷往铠甲里塞桃木符,西市的药铺将朱砂炒到天价,连最胆大的商号掌柜,都在门楣上挂起杀猪刀——据说铁器能镇住铁兽的魂。
赵莽在城楼的箭孔里望着雪原,三辆偏厢车还在雪地里游走,只是度慢了许多。他突然注意到车辙的轨迹很奇怪,总在卫城的粮仓和水井之间绕圈,像在画某种无形的阵。《纪效新书》的“军阵篇”在脑中展开,这轨迹竟与戚家军的“鸳鸯阵”反着来,是要困死城中人的节奏。
“赵百户!北关的水井被污染了!”兵丁的喊声带着哭腔,“挑水的弟兄喝了就吐黑血,井壁上有齿轮刮的印子!”
赵莽冲到北关时,井台边的积雪已被黑血染成紫褐色。他用腰刀撬开冻硬的井壁,果然现几道齿痕,缝隙里嵌着的暗红色黏液,与偏厢车滴落的腐蚀液完全一致。“是故意污染水源,”他将《纪效新书》里的净水方贴在井边,“用明矾和桑树皮煮水,能解这毒。”
可恐慌像井里的毒气,堵不住也浇不灭。当夜就有兵丁翻城墙逃跑,摔断腿的惨叫声在雪地里传得很远,反而让更多人相信“铁兽要吞噬活人”的流言。李如柏下令斩杀逃兵,人头挂在城门上,却让城门口的积雪染得更红。
苏眉裹着件男式棉袄,从城墙上翻进赵莽的营房,银镯在油灯下泛着冷光。“偏厢车的腐蚀液里掺了叶赫部的‘尸油’,”她倒出镯身吸附的金属碎屑,“这东西见血就燃,却怕桑树枝——戚家军当年在台州抗倭时,就用这法子对付过倭寇的毒烟。”
赵莽的目光落在《纪效新书》的残卷上,戚继光亲笔写的“惑敌之法”四个字被油灯照得亮:“流言最怕真凭实据,我们得让军民看见,那些铁兽不是什么妖物。”
他让人将截获的偏厢车零件抬到卫城中央的戏台,又请了全城的铁匠和药铺掌柜。当晨光爬上戏台的横梁时,赵莽用大锤砸开机关兽的胸腔,露出里面的青铜齿轮:“大家看清楚,这是工部造的机关,不是什么借尸还魂的铁兽,齿轮上的印记,和叶赫部细作的腰牌一模一样!”
铁匠们七嘴八舌地附和,说这些零件的锻造手法带着叶赫部的特征;药铺掌柜则当众用桑树皮解了腐蚀液的毒,黑血般的液体在药水里渐渐澄清。
李如柏的亲兵突然冲进来,手里的刀对着赵莽:“大胆狂徒,竟敢质疑大人的决策!”
“我是在救广宁卫!”赵莽将《纪效新书》举过头顶,羊皮纸在晨光中透亮,“戚将军说‘兵事以信为主’,紧闭城门只会让流言成真,打开城门,让运粮队进来,铁兽的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戏台周围的军民突然骚动起来,有人指着城外——三辆偏厢车不知何时停在了城门百米外,车辕上插着叶赫部的狼头旗,显然是故意等着看卫城自乱。
“原来如此。”赵莽突然笑了,“他们要的不是攻破城门,是让我们自己饿死、吓死在城里。”他转身对着李如柏的亲兵,“去告诉李大人,要么打开城门迎战,要么等着被流言和饥饿啃成骨头。”
李如柏在总兵府里踱了半夜,最终踩着晨光出现在城门上。当吊桥缓缓放下时,军民们看见城外的运粮队正与偏厢车对峙,押粮官举着的戚家军旗帜,在风雪里猎猎作响——那是赵莽昨夜派苏眉用信鸽请来的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