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大明锦衣卫分布图 > 001续(第5页)

001续(第5页)

《烬晶引》

赵莽踩着没过脚踝的火山灰往山下走时,脚底传来玻璃碎裂般的脆响。他俯身拨开灰层,现是块半熔的玄铁,表面还粘着后金兵铁甲的残片——这些残余势力没能逃出长白山,最终被火山灰永远封在了山腰。

“那边有红光!”王二举着火把指向东南方。赵莽循声望去,火山灰形成的天幕下,一点赤红正顺着气流缓缓上升,像枚被风吹动的火星。地动仪的磁极指针突然微微偏转,指向那红光的方向,s极的标记在铜盘上泛着微弱的光。

他们往红光处走了半刻,在片被火山灰压弯的松林里,现了惊人的景象:二十多个后金兵的尸体被灰层半掩,胸口的位置都有个熔融的孔洞,孔洞周围的火山灰凝结成琉璃状,里面裹着些青红色的晶体——是玉玺残片熔化后的产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高温把残片熔了!”王二用树枝挑起块晶体,青红色的石质里能看见流动的光,像封存着岩浆的纹路,“您看这反光,和真玉玺的光泽一模一样!”

赵莽将晶体凑近地动仪,磁石指针立刻产生剧烈震颤,偏转的角度比面对完整残片时更甚。他突然明白,残片在高温中与岩浆融合,非但没有失去磁性,反而吸收了地脉的能量,变成了更活跃的“磁晶”,只是这种活跃极不稳定,会随着火山灰的流动四处飘散。

东南方的天空突然亮起道赤光,比刚才的红光更亮。赵莽爬上块巨石眺望,看见股火山灰柱正往东南方向倾斜,柱体中夹杂着点点青红——那是被气流卷走的磁晶,数量足有数十块,正顺着风向飘向朝鲜半岛的方向。

“他们带了多少残片?”赵莽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王二清点后金兵的尸体,现每人怀里都有个烧焦的锦囊,按数量推算,至少有七块残片被他们携带,此刻全化作磁晶飘向了境外。

地动仪的铜珠在“边境”刻度处连续跳动,出急促的警报声。赵莽知道这意味着磁晶一旦进入朝鲜半岛,就会引新的磁场紊乱,而这些蕴含地脉能量的晶体,必然会引起各方势力的争夺——后金残余会跨国追寻,朝鲜王室可能将其视为祥瑞,甚至倭寇也会闻风而动。

“这些晶体……比完整残片更危险。”赵莽捏碎块掉落的磁晶,粉末在掌心出微光,“没有稳定的s极压制,它们会像火种一样,在哪落地,就在哪引磁极异动。”

火山灰渐渐稀薄,东南方的赤光已变成个模糊的光点。赵莽望着那个方向,突然想起《雪岭密码》里的插图:长白山与朝鲜半岛的山脉在地下相连,地脉本就是贯通的,磁晶顺着地脉流动,迟早会在半岛引新的“龙脉异象”,成为比国内争夺更复杂的跨国纷争。

幸存的百姓们已在山脚下搭起临时营地,炊烟在火山灰的天幕下划出淡淡的线。赵莽将地动仪的核心部件拆卸下来,只留下便携的磁极检测器——他知道追寻磁晶的路还很长,但当务之急是安置幸存者,至于跨国的玉玺争夺,终将随着磁晶的落地,在不久的将来拉开序幕。

最后一缕阳光穿透灰幕时,赵莽看见块较大的磁晶卡在松树枝上,青红色的光泽在暮色中格外醒目。他没有去捡,只是记住了它随风摆动的方向——东南,朝着海的方向。这块晶体或许会被洋流带走,或许会被过路的商旅拾得,但无论落在哪,都将带着长白山的地脉记忆,在异国他乡掀起新的波澜。

“走吧。”他拍了拍王二的肩膀,“长白山的事暂了,外面的事……才刚开始。”

山脚下的营地传来孩童的笑声,驱散了火山灰带来的压抑。赵莽知道,幸存者们终于踏上了安稳的土地,而那些飘向东南的磁晶,正像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历史的长河里,漾开一圈圈关于玉玺、地脉与跨国争夺的涟漪,等待着被后人书写的那一天。

第十二章余波与新线

《地脉镜》

赵莽将改良地动仪的最后一颗铜钉敲入底座时,紫禁城的日晷正好指向未时。钦天监的官员们围在旁边,看着仪器龙口中的磁石微微颤动,在铜盘上划出细浅的纹路——这是从长白山带回来的玉玺残片粉末,被他按比例混入磁石,保留了最核心的磁场感应功能。

“此物能测地心异动?”为的监正摸着胡须,指尖刚触到仪器边缘,就被磁石吸得微微麻,“陛下赐名‘地心监测仪’,要置于钦天监观星台,与浑天仪并列。”

赵莽没接话,正校准“八道”刻度。盘面上的s极标记用朱砂着重标出,这是从长白山磁极永久固定的经验中得来的关键——稳定的基准点能让监测更精准。他想起暗河漂流时,正是这s极的指引,才让他们避开了多次磁极反转,此刻这标记不仅是刻度,更是连接“龙脉线”与“科技线”的支点。

监正翻开赵莽呈递的《改良纪要》,目光在“玉玺残片粉末配比”一页停住:“用龙脉之精助仪器感应,这法子……前无古人。”

赵莽望向窗外,观星台的铜鹤在暮色中泛着冷光。他想起长白山的火山喷,若早有此仪器,或许能提前半月预警,减少伤亡。地动仪的磁石突然颤动,指向西北方——那里的地磁正在生微弱变化,按测算,三日后可能有小震,这正是仪器结合了玉玺感应与机械传动的优势,既能测宏观地脉,又能预警具体灾害。

“龙的角度需再调半寸。”他伸手转动龙,让其正对子午线,“这样s极的感应范围能扩大三成,连西域的地脉异动都能捕捉。”

钦天监的工匠们按吩咐调整时,赵莽从怀中掏出《龙脉惊变》残卷,与仪器的构造图对比。书中记载的“龙脉走向”与仪器监测的磁场轨迹高度重合,尤其是昆仑山至长白山的主线,在铜盘上呈现出清晰的弧线,证明所谓“龙脉”,本质就是地球磁场的能量通道,而仪器则是将这无形的通道可视化的“地脉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监测仪安装完毕的第三日,西北果然传来震报。虽然只是小震,但钦天监提前两刻钟出的预警,让当地官府及时疏散了百姓。消息传回紫禁城时,皇帝正对着仪器感叹:“此物竟能窥破地心玄机,比钦天监的占星术更可靠。”

赵莽站在观星台,看着监测仪与浑天仪在月光下交相辉映。前者测地心,后者观天象,一地下一天上,却通过磁场与引力的共性联系在一起。他想起《武备志》里“天地同律”的说法,此刻才真正理解——所谓科技,不过是用更精准的方式,解读古人所说的“天道”。

有官员提出要仿制仪器,将玉玺残片粉末换为普通磁石,却现监测精度下降了七成,连近处的地磁变化都难以捕捉。赵莽解释:“残片粉末不仅是磁导体,更能与地脉产生共鸣,就像用琴弦的共振来听远处的琴声,普通磁石做不到。”

这话传到民间,渐渐演变成“监测仪通龙脉”的传说。有人说仪器能听见地脉的呼吸,有人说那是玉玺在护佑大明。赵莽听了只是笑笑,他知道这不是迷信,是百姓对未知科技的朴素理解,而他要做的,就是让这“共鸣”越来越精准,让科技线的展,始终扎根于对龙脉线的认知。

半年后,监测仪次成功预警了山东的地震。震前一日,仪器的铜珠连续坠落,指向“震”位,钦天监依此布的预警,让数万百姓幸免于难。皇帝亲往观星台,看着监测仪的磁石在震后缓缓归位,感叹道:“此物连接天地,当为大明国器。”

赵莽站在仪器旁,指尖抚过s极标记。那里的朱砂已被磁石磨得亮,却依然清晰。他知道这颗从长白山带出来的“科技种子”,终于在朝廷的土壤里生根芽——它保留着玉玺的磁场感应,是龙脉线的具象化;它运用机械传动与刻度校准,是科技线的结晶。两者看似不同,实则同源,都是人类探索自然的方式。

观星台的风带着铜锈的气息,吹动监测仪的铜铃,出清越的声响。赵莽望着远处的紫禁城,灯火如星。他知道“地心监测仪”的意义,远不止预警灾害,更在于证明:所谓“龙脉”并非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可以被科学解读、被技术利用的自然规律;所谓“科技”,也不必割裂传统,完全可以与古老的智慧相辅相成。

当最后一道月光落在监测仪的铜盘上,s极标记的朱砂在月色中微微亮,像一颗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星。赵莽知道,这仪器会继续运转下去,记录着地脉的每一次悸动,也见证着一条融合了龙脉智慧与科技力量的道路,在大明的土地上缓缓延伸,通向更广阔的未来。

《磁海经》

赵莽的靴底碾过暗河淤泥时,一块硬物硌得他踉跄了半步。火山喷后的暗河水位回落了丈余,裸露出的河床上,沉船残骸的木板在淤泥里泛着乌青,像被水泡胀的兽骨。

“是本日志!”王二从朽烂的木箱里抽出本小册子,牛皮封面上烫着的罗盘纹已模糊,却能认出与张衡地动仪同源的“八道”刻度,“纸页硬得像皮革,浸了水都没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