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
明国这边,应对“小冰川时期”的各个事务也都是顺顺当当。
《大明日报》成了老百姓们每天必看的“日常读物”。
头版头条上天天刊登着各地的气温数据:
——北方的冻土,又厚了一寸!
——南方的河流,比往年提前半个月结了冰!
——岭南地区的荔枝树,比去年少结了三成果子……
一开始,还有人暗自嘀咕:
“这天,它再冷,又能够冷到哪儿去?!”
可是吖,看了大半年报纸,再摸摸自家水缸里刚刚冻结的薄冰。
他们也就慢慢相信了“天要变冷、地要结冰”的说法。
朝廷趁着这股“冷冷滴风”推广番薯和土豆,先是在京郊圈了百十来亩土地进行试种。
到了秋收的时候,巡抚带着老百姓去地里挖。
一锄头下去能刨出五六个拳头大的番薯,土豆更是一窝能收十来斤。
挖出来的番薯堆在田埂上,像一座小山似的,引得人们驻足围观,嘴里啧啧称奇。
有那经验丰富的老农捏着番薯皮念叨:
“这玩意儿埋在土里就能长,不比稻谷那样挑剔水土,真是救命的好东西!”
第二年开春,山东、河南的官府就组织百姓种了几十万亩。
朝堂分配下来的种子不要钱,还派了农技员蹲在田里教百姓怎么施肥、怎么翻藤。
到了秋收的时候,实打实的亩产量比稻谷还高出一大截!
老百姓们干脆给这两种作物起了个实在名字——“救命粮”。
各个百姓家里的粮仓都堆得满满当当。
连夜里睡觉都舒心、踏实了。
……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
“钦差巡查组”已经跑遍了明国疆域的各个角落,带回来的奏折堆了大半间屋子。
原先那些占着良田不缴税的地方豪强,这一回是真怕了。
——有的被巡查组查出陈年旧账,直接抓去充了军。
——有的见势不妙,主动把多占的地交了出来,还补交了十年的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