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t;这个直径仅50微米的精密结构,正在以每秒3000次的频率进行纳米级颤动。&0t;
刘玉婷在旁边补充着,
&0t;现在,在20倍放大下,看起来,这个陀螺仪并非传统的机械结构,而是应该采用了石墨烯材料打造的量子效应器件——也就是说,当它感应到蟑螂运动方向改变时,内部电子会生量子隧穿效应,从而产生精确到毫弧度的方位数据。&0t;
&0t;这玩意儿&0t;
我的声音不自觉地颤,手指因为震撼而微微抖,
&0t;真是人类能做出来的?&0t;
上官博士调整显微镜的手稳如磐石:&0t;理论上不是。&0t;
她的指尖轻轻划过芯片边缘,
&0t;这个设计参考了蟑螂腹神经节的生物电传导模式。你看这些迂回曲折的电路排布——&0t;
她指向芯片中央的螺旋状结构,
&0t;完全模拟了昆虫神经索的高效信息传递方式。&0t;
她在旁边的电脑投影仪中捣鼓了一阵,调出一组全息投影,三维图像展示着这个微型装置的剖面结构。
&0t;你们看,这是微电子所的团队花了三年时间,才突破昆虫仿生芯片的量子限域效应。单是这个自供能模块——&0t;
她放大图像中芝麻粒大小的蓝色区域,
&0t;就凝聚了至少五个实验室的心血。&0t;
我注意到芯片背面蚀刻着一行肉眼几乎不可见的文字:cas-sssi-2035。
上官顺着我的目光解释道:&0t;能传感研究所2035年的里程碑成果。为了把这个陀螺仪做到极致,他们重建了整个净间的防震系统。&0t;
刘玉婷接过话茬,手指在全息图上划出几道轨迹:&0t;最突破的,是这个生物相容性封装技术。中航材院的新型生物胶能在三十秒内与昆虫角质层形成分子键,强度过外科手术缝合线。&0t;
她的指尖停在一个金色光点上,
&0t;这里集成的量子点传感器,是国防最新的军民两用技术转化成果。&0t;
我凝视着这个在放大镜下宛如艺术品般的装置,突然意识到——这哪里是什么简单的传感器,分明是中国尖端科技的微缩结晶。
从材料科学的石墨烯制备,到微电子加工的纳米光刻;从量子物理的隧穿效应应用,到生物工程的神经接口技术。
每一个组件背后,都站着无数个彻夜奋战的科研团队。
刘玉婷已经戴上了显微眼镜,她轻轻捏起一粒设备(真的是一粒啊),准备在一只德国小蠊身上进行安装:&0t;小二,告诉它们别乱动,我要开始安装了。&0t;
上官看着跃跃欲试的刘玉婷笑了笑,
&0t;看看,还是咱们家玉婷厉害,小二,你也开始吧!&0t;
刘玉婷已经麻利地开始安装:&0t;上官姐姐,这应该集成了血液动能转换模块。蟑螂每次心跳产生的微震动都能转化为000017瓦的电能。&0t;
&0t;多少?&0t;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
&0t;000017瓦,玉婷说的非常对!&0t;
上官头也不抬地重复,
&0t;足够维持信号射器运作了。运动时的动能转化效率更高,理论上只要蟑螂还活着,设备就永远有电。&0t;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手里这个神器:&0t;那要是蟑螂牺牲了呢?&0t;
上官的镊子停顿了一下:&0t;自毁程序会在生命体征消失03秒后启动。&0t;
她指了指芯片边缘的红色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