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嗣转身对张问说道:"昌言公,速拟公文发往河北各州县,须着重申明三事:
其一,今日诸大族捐粮义举,当即刻行文嘉表;
其二,捐粮最巨者,陛下将钦赐御笔牌匾以彰其德,本官亦会亲题诗作相赠;
其三,着各州府于官衙正门、驿道要津处立功德碑,镌刻义捐者名录,供往来士民瞻仰传颂。"
"是,下官现在就去办。"就在张问准备离开时。
"慢着。"黄忠嗣沉吟片刻,再次开口:"抽调人手监督粮仓,若有人敢动这批粮食的念头。。。立斩不赦。这是军令,我会让安抚司协同督办。"
张问闻言犹豫道:"漕司,这是否激进了些?枢密院如今可是。。。。。。"
黄忠嗣摆了摆手:"无妨,河北重地本就有便宜行事之权,何况我有皇命在身。若富相公想找我麻烦,我接着便是。"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盯着张问:"眼下当务之急唯有一点,尽快安抚民生。百姓们,可等不起了。"
张问重重点头:"下官明白。"
待众人散去,黄忠嗣在书案前凝神半刻,提笔写就奏折。
两刻钟后召来赵书双,将火漆封缄的文书递去:"四百里加急直送汴京,面呈陛下。另代禀圣上。"
他整了整绯色官袍:"臣愿效武侯鞠躬尽瘁,惟求陛下成全。"
"喏!"赵书双肃然行礼,捧折疾步而出。
。。。。。。
三日后,汴京城吕府中。
吕公着、富弼、冯京、文彦博四人正在正堂中议事。
富弼率先开口:"河北如今乱象频生,居然有流民成群结队抢劫地方大族的现象。各位觉得该如何是好?"
吕公着面带笑意:"黄允承身为转运使,却无法保一境安宁。我们肯定得上书弹劾才是。
这些豪族中,可有不少子弟在朝为官的,有些还是王介甫的人。
若我们上书弹劾,他们不说帮忙,最起码应该不会反对。"
"晦叔说的不错。"文彦博一脸冷笑,"黄允承居然暗中操控流民袭击地方大族,导致崔家财货被劫,还死了十八人。他这胆子倒是大。"
冯京皱眉道:"这事也是猜测而已,并无实证。我等弹劾。。。。。。怕是。。。。。。"
文彦博闻言笑道:"当世,你多虑了。这也无须要何证据,只要河北大族配合一下,崔家若愿指证,届时哪怕没有证据,官家也得下旨问罪。
毕竟他乃转运使,出了这档子事,是否跟他有关都不重要。"
富弼沉吟片刻:"这样吧,先把事情散播出去,然后筹谋一番。七日后,一起上书弹劾他。"
。。。。。。
屋外天色愈发昏暗,乌云沉沉欲坠。
皇宫内,赵顼手持黄忠嗣的奏报,心绪久久难平。
他没想到黄忠嗣到河北不足一月,竟已解决粮食问题。
奏折中还详述了未来数年的治政方略——若真能依此施行,不出三年,河北或许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财源。
皇帝缓步踱至殿外,望着天际浓云沉吟半晌,喃喃自语:"你好好干,朕帮你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