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李鸿章荣升两广总督,外国使节果然登门祝贺。不过言谈中都对李鸿章&ldo;无意间&rdo;透露的慈禧废掉光绪一事表示了不支持,毕竟在他们心中,光绪是一个友善的开明人士。
慈禧的算盘落空了。
1900年1月下旬,新任两广总督李鸿章带着慈禧&ldo;将康有为、梁启超严密缉拿到案&rdo;的最高指示到达广州。
不过李总督非但没有抓捕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打算,反而立马给流亡日本的二人捎去了他的问候:一封亲笔信。在信中,李鸿章勉励康梁不要为现在的处境灰心,好好努力,等待他日报效祖国(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上粤督李傅相书》)。
李鸿章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因为他深知在大清办事的难处,他很体谅康梁二人的处境,二是因为他也是支持变法的维新人士。李鸿章在戊戌变法前说,现在各国一变再变蒸蒸日上,只有中国人还不思进取,宁肯因不变法而亡国也不后悔。这是怪天呢?还是怪人呢?
一个清国显赫地位的高官如此慰问流亡海外的朝廷通缉犯,自然让人感动,康、梁自然急忙回信,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从此,康有为、梁启超就在日本组织起了一个以他们为核心的保皇派,踏踏实实地经营起反对慈禧的事业来,给了失去自由和权力的光绪一丝感动和希望。
第34节
126、
(7)这个李二真不&ldo;二&rdo;
前面讲到,盛宣怀把慈禧下令各省总督&ldo;召集义民,勤王抗敌,共渡难关&rdo;的电报私自扣押,并把此事报告给了老师李鸿章。
当李总督听到了徒弟报告的消息时,就知道这是个亡国的糊涂命令,绝对不能执行!
可是自古以来,帝国的官场决不允许抗旨,朝廷的命令即使再荒谬不堪,也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李鸿章深知此理,于是他想了一个应对的妙招。
李鸿章发了一封电报给慈禧,电报内容为:&ldo;此乱命也,粤不奉诏&rdo;。李鸿章的意思就是,这么荒唐的命令肯定不是您这么圣明的人发出的,八成是朝廷里的奸人修改了您的旨意,这个错误的命令我就不执行了。
慈禧见了电报之后,气得几乎晕倒,但李鸿章给了她下台阶的理由,她也不好意思找李鸿章的麻烦。
一时间&ldo;此乱命也&rdo;这句话成了当时官场上的流行语,就像现在的&ldo;神马都是浮云&rdo;一样。
不过这样的事情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绝对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大意外。
在盛宣怀、李鸿章的串联下,南方各省的头头们都加入了拒不执行命令的阵营,还搞了一个叫做&ldo;东南互保&rdo;的政治联盟。北方的山东省在袁世凯的领导下,也参加了东南互保阵营。
这个联盟与各列强签订了一个协议,大概内容是:
其一,划分各自的责任,各保护各的国民和财产。租界由洋人自己保护,其他的地方也不用洋人操心,由中国各省自己管理。
其二,限制洋人的活动范围。洋人只能在法定的租界里活动,否则出事之后中国人概不负责。
这是一个不失国家尊严的协议,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明智的举动。荒谬的是,此条约让不少所谓的&ldo;爱国学者&rdo;给李鸿章、盛宣怀、袁世凯等人扣上了一顶&ldo;出卖国家&rdo;的帽子。
当帝国的整个北方已经混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的时候,帝国的南方却是一番宁静的和平景象,仿佛大清帝国此时为南北两个不同的国家。
127、
(8)国殇
大清朝廷内乱的时候,被慈禧宣战的十一个国家中的八个──英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奥匈帝国、俄国,组成著名的八国联军,也在天津大沽登陆了。
他们的进攻目标是哪里呢?北京。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会了外国鬼子一个道理,只要打到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老家去,就可以获取最大化的利益。
慈禧原本计划依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但事实证明,这个幼稚的想法是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别看义和团搞破坏拿手,但是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他们的大刀、木棍等武器和刀枪不入神功一点作用都起不了,义和团拳民(大多是十来岁的孩子)在来复枪子弹面前像被割的麦子一样倒下……
义和团最闪亮的战绩当数廊坊大捷──两个小时的激战,十倍于联军的义和团杀死联军六人。这个成绩还真有点不够看!所以要跟联军对战,还得靠朝廷的正规军──荣禄麾下的武卫军和其他部队。
荣禄手下的第一悍将,甲午之战中赢过日本人的聂士成,在天津八里台奋勇抗击八国联军。
令人遗憾的是,义和团的人在聂士成率军浴血奋战的关键时刻,居然公报私仇,在后方抄了聂士成的家。义和团这么做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聂士成一直都鄙视义和团。
得到消息的聂士成十分悲伤,但他没有私自下战场去和义和团算账。而是继续领导清军抗击八国联军,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战斗结束后,德军将领命随从拿过一条红毛毯,亲手把聂士成的遗体盖上,然后脱下军帽,命令德军士兵朝天开枪,向聂士成的遗体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