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郑怀山头也不抬,"帮我把这个埋深些。"
那是个防水的铝盒,里面装着几粒麦种和一卷微缩胶片。方稷注意到胶片边缘标记着"7A-抗病"的字样。
"韩树理的人翻遍海南也没找到的。"郑怀山苦笑,"现在只有你和国栋知道位置。"
大会堂的水晶吊灯将会场照得如同白昼。当方稷作为冬星项目代表走上讲台时,闪光灯亮成一片。他看见前排就坐的郑怀山微微颔首,身旁是穿着崭新中山装的郑国栋。
"同志们,冬星小麦的成功培育证明。。。。。。"方稷的声音在扩音器里回荡,身后银幕上闪过一张张图表:黑龙江的雪地麦苗、海南的杂交试验、黄淮海的测产数据。。。。。。
掌声如雷动中,方稷注意到侧门有个熟悉的身影——梳着马尾辫的方安,正踮脚向他挥手。她胸前别着"农大学生代表"的证件,手里举着个笔记本,上面"野生大豆"四个字格外醒目。
报告结束后的茶歇,方稷被各地代表团团围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老政委拽着他胳膊不放:"方工,给我们也弄个冬星分基地!"云南来的技术员则追问:"抗寒种能不能适应高海拔?"
"方稷同志。"穿藏蓝制服的会议工作人员突然挤过来,"首长要见你。"
小会客室里,赵省长正陪着位白发领导看资料。见方稷进来,老人招招手:"年轻人,坐近些。你这个抗病基因的发现,很有价值啊!"
方稷的掌心沁出汗来。这位领导正是主管科技工作的,在前世被誉为"科学春天"的奠基人。
"只是初步发现,还需要。。。。。。"
"需要什么尽管提。"老人推过茶杯,"我听说你们被安排了新任务?"
赵省长赶紧解释:"是计委林副主任的建议,让方稷团队转向抗病育种。。。。。。"
"林明同志很有眼光嘛!"老人突然从公文包取出份文件,"看看这个。"
文件标题是《关于设立国家重点农业实验室的批复》,落款是鲜红的国徽章。方稷一眼扫到"冬星实验室"、"郑怀山任主任"等字样,心跳陡然加速。
"不过。。。"老人话锋一转,"你们得先解决个小问题。"他示意秘书展开张地图,"黄淮海地区今年大旱,冬星能不能提前推广?"
方稷盯着地图上标红的旱区,突然想起前世1977年那场世纪大旱——正是这场灾害催生了中国的抗旱育种攻关。
"可以!但需要调整播种方式。"他迅速在纸上画出示意图,"采用深播浅覆土法,配合我们新研制的保水剂。。。。。。"
"等等。"老人突然打断,"什么保水剂?"
方稷这才惊觉说漏了嘴——这项技术本该是八十年代末才出现的。他急中生智:"是。。。是我在黑龙江发现的土办法,用秸秆和腐殖质合成的。"
会议结束后,方稷在走廊拐角被郑国栋拦住:"我爸让你马上去趟医院。"
"医院?"
"例行体检。"郑国栋的眼神闪烁,"就现在。"
协和医院的老式电梯吱呀作响。方稷跟着郑国栋穿过长长的走廊,尽头病房门口站着两个穿军装的警卫——不是医院的,而是父亲方振国手下的兵。
郑怀山半靠在病床上,正往笔记本上记录什么。见他们进来,老人迅速合上本子:"关门。"
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掩盖了老人低沉的声音:"两件事。第一,林明是可靠同志,他父亲是韩树理案的主审法官。"
方稷和郑国栋对视一眼。难怪林副主任对调离他们如此坚持。
"第二。。。"郑怀山从枕下抽出张图纸,"看看这个。"
泛黄的蓝图纸上标着"7号染色体基因图谱",但许多地方被红笔修改过。方稷瞬间认出这是前世国际小麦基因组计划的雏形!
"这是。。。。。。"
"我根据海南发现整理的。"郑怀山从床头柜取出个牛皮纸袋:"所有资料都在这里。方稷,接下来由你牵头抗病育种项目。"
"您呢?"方稷接过沉甸甸的纸袋。
"我有个更重要的任务。"郑怀山望向窗外,"去云南。。。找野生小麦近缘种。"
方稷的手指捏紧了纸袋。前世农史记载,正是云南的野生小麦资源,在八十年代挽救了中国抗病育种工程。而郑怀山此时提出这个,究竟是巧合还是。。。。。。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这可能是救了郑怀山教授,所以云南之行提前了,并且带队人变为了郑怀山教授。
"冬星抗病实验室批下来了。"方稷突然说。
郑国栋猛地抬头,这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还有中国农业的黄金时代。这句话方稷没有说出口。远处,科学大会堂的琉璃瓦正反射着最后一缕阳光,像一片金色的麦浪,在七月的晚风中轻轻摇曳。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