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答应得很快,但他不满足于只是卖茶。
卖茶只需要很少的人手,而现在回城的知青这么多,他们都得有工作。
最好还是建个工厂,让这些知青当工人,总比扫大街强。
"建工厂容易,我们可以做零件加工,成立一个加工部。"
许大茂很快就有了主意,做些简单的加工,太复杂的事情对人才要求高。
那样的人才不是没有,但人家在国企干得好好的,为什么来你这儿?
所以,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不能要求太高。
他们四合院里有很多钳工,做这个很在行。
让易中海、刘海中过来指导一下就行了,他们年纪大了,没法干活。
帮忙没问题,到时候多给他们一些好处就行。
招工的主要目标还是那些在家待业的知青。
"哎呀!许师傅,您真聪明!这么快就想到了,咱们马上落实。"
街道主任非常高兴,他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厂子,只要能解决知青的工作问题就好。
不指望厂子赚多少钱,只要能给知青发工资就行。
有多少知青需要安排工作,让他们进小厂干活,别管别的,先挣工资。
"主任,咱们得事先说好,不能什么人都要,我有几个要求。"
"首先,要年轻人,这是为了帮助知青就业,年纪大的不要。"
"其次,要愿意学习的,不认真学习技术的人不要。"
"再次,要没有前科的,一个坏人会毁了一群人,这种人不能要。"
"最后,要勤奋工作的,有些人心思不在工作上,这种人不要。"
……
许大茂提出诸多要求,首先排除不良因素。初期不需要太多人,几十个就足够,招到人之后还要接订单。厂里若没有订单,很快就会倒闭。
好在许大茂人脉广泛,做放映员时认识不少人。订单的事情他完全不用担心。“放心,我会按照您的意思办,这些都没问题。”主任满口答应,根本不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人。因为待业的知青太多了,根本不用担心没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即使这是街道上的小厂,比不上大厂的正式工,但比起临时工还是不错的。“主任,您先拿下前门大街的店铺,我们可以安排一些人过去。”许大茂提醒主任,这是头等大事。加工部男性知青更有优势,体力强壮,女性知青无法相比。不能让女知青寒心,因此许大茂想帮她们一把,让她们去卖大碗茶。虽然比不上商粮供和国营厂,但总比扫大街强。
“我现在就去找老谢,把店铺合同给您取来。”主任没问为什么需要这个店铺,直接决定拿下。简单几句话,签个合同就行,赶紧解决,尽快开始招工。
“主任,资金的事交给我。”这笔钱许大茂自己能出,但没必要。四合院里这么多人,给大家一个发财的机会。募集三万元,一年后返还六万元,谁投得多,赚得就多。
不怕没人投资,多年的威信摆在这里,机会优先给四合院里的人。若有缺口,再去外面找人。返还一倍不算过分,是集体经营,不是个人盈利。这一次没问题,不会有下一次,也就不会有麻烦。
“好,许师傅,您先坐,我去把店铺合同拿来。”主任觉得事情不宜拖延,尽快定下来最好。
出了门,骑上自行车直奔前门大街,找到谢主任一商量。要店铺吗?
谢主任并未在意,当时物资匮乏,店铺利润高,普通人家舍不得消费。
影响微乎其微,仍由集体经营,毫无顾虑,所以谢主任立刻批准。
……
不久后,街道主任骑车带回了合同。
“许师傅,您瞧瞧这是啥!”
主任满脸骄傲,看来办事效率挺高。
真厉害,不到半小时,事情搞定。
“咳咳,我眼神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