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铮的手指从针身滑落,将银针重新插回针包,动作干脆。他把针包塞进战术背心内袋,转身走到桌前,拿起那台独立电源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的倒计时仍在跳动:71:42:17。
“调出所有数据。”他开口,声音低而稳。
林锐立刻操作主机,将硬盘与U盘中的信息并列展开。加密日志、实验记录、资金流向图、人员通讯清单,一行行代码和文档在三台屏幕上滚动呈现。气象站内只有键盘敲击声和风扇低鸣。
罗铮盯着中央屏幕,目光锁定一段被多次加密的通信记录。发件人标识为“m-7”,接收方是“新纪元医药国际部”,时间戳是三个月前。内容残缺,但关键词清晰:“d。R。L。原型验证完成,清除序列可部署,首目标基因匹配度98。6%。”
“新纪元医药。”林锐念出声,“全球前十的制药巨头,总部在瑞士,但在东南亚、东欧有七家秘密实验室。”
罗铮点头。“我们在病毒实验基地见过他们的设备标志——右下角有个极小的‘N。E。’缩写,和这家公司的注册商标一致。”
“他们不是单纯的药企。”另一名队员调出一份财务报表,“过去两年,新纪元通过离岸公司向三个国家的政要私人账户转账超两亿美元。用途标注为‘医疗合作咨询费’,但实际没有签署任何协议。”
罗铮走到墙边的卫星地图前,拿起一支红笔,在东南亚某国首都圈划了个圈。“这里,就是他们其中一个实验室所在地。我们上次行动中缴获的运输清单显示,一批标有‘恒温生物样本’的货柜从该地发出,目的地是北非某军事研究站。”
“这不是科研。”林锐盯着地图,“这是武器输送链。”
罗铮没说话,回到桌前,打开另一份文件——U盘中名为“守门人档案01”的加密文档。解密后,跳出一张组织结构图。中心是“d。R。L。协议执行委员会”,下设三个分支:技术研发组(隶属神秘科研机构)、商业运营组(隶属新纪元医药)、政策协调组(关联多个政府高层)。
“三方协作。”罗铮指着图,“科研机构负责技术实现,药企负责资源调配和商业化包装,政客负责掩盖和推动政策支持。他们用公共卫生项目的名义申请经费,实则研发基因定向清除系统。”
“目标是谁?”队员问。
“不一定是个人。”罗铮翻出一段实验笔记,“d。R。L。系统的清除机制基于基因序列匹配。只要目标群体携带特定遗传标记,就能被精准锁定。楚瑶之所以成为首目标,是因为她的基因与原型高度吻合——她可能是某个关键基因谱系的携带者。”
“这意味着……后续还会有更多目标。”林锐低声说。
罗铮盯着屏幕,眼神冷峻。他想起三年前边境任务中那名临终科研人员手腕上的烙印。d。R。L。不是项目代号,是人名缩写。而那个人,曾试图用最后力气警告世界。
“我们现在掌握的,只是冰山一角。”罗铮拿起一张打印出的资金流向图,指着其中一条隐蔽路径,“看这里,新纪元医药通过一家注册在开曼群岛的空壳公司,向科研机构注资。资金流经五层账户,最终由一个名为‘维安理事会’的非政府组织签批。”
“维安理事会?”林锐皱眉,“那个打着‘全球防疫合作’旗号的国际组织?”
“表面中立。”罗铮冷笑,“实际上,它的七名核心成员中,有四人曾担任新纪元医药的顾问,两人与涉事国家政要关系密切。他们利用国际话语权,为这类项目提供合法性外衣。”
“所以,整个链条是闭环的。”队员总结,“科研出技术,企业出钱出渠道,政客出政策,国际组织出背书。一旦病毒投放,他们可以用‘突发疫情’来解释伤亡,再以‘独家解药’垄断市场,甚至影响地缘格局。”
罗铮沉默片刻,走到房间角落的物资箱前,翻出一台便携式信号分析仪。他将U盘重新接入,提取出一段未被解码的音频片段。播放后,是一段极短的摩尔斯电码。
“破译。”他下令。
十分钟后,结果出来:“清除程序启动后,第二阶段将覆盖城市供水系统。”
“不是单一目标。”罗铮眼神一沉,“是群体性清除。他们计划用城市基础设施作为传播媒介,让携带特定基因的人群在不知情中暴露于病毒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