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二楼的左右两侧都是仓库,正中则是办公室和会议室。
整个厂房盖得倒是十分气派。不过,徐莎他们的资产也在不断的缩水,一路下来,虽然一些小东西都是从江海市偷偷弄出来的,但是仍是花掉了八千多,将近九千。
剩下的钱,他们还要买缝纫机,还要进布料,还要雇佣工人,算一算,那肯定是不够了。
徐莎看别人做生意,总觉得好简单的,但是真的轮到自己才发现,即便是她跟江枫两个人,也有很多不足。
她说:“完了,你看哈,一太缝纫机,我就算是能拿到出厂价,也需要一百五,我们厂房需要至少一百台吧,这就一万五,我手里只剩下五千了……”
要说也不是徐莎完全没有计划,她开始的时候是打算从小作坊干起来的,想搞个三十台缝纫机,慢慢干起来。
就这,已经比她同学更容易出发了。
可是买地的事情太过顺利,加上既然要盖房子了,她就想一步到位,所以这就导致花销冒了。而他们厂房都干大了,自然就更想一步到位,来一百台机器。
“我去跟缝纫机厂谈,价钱分开给,我相信我们有足够的抵押物,他们会愿意的。”
徐莎:“我们有什么足够的抵押物?”
江枫:“房子,厂房。”
徐莎:“哎,对啊!”
果然,办法都是想出来的。
一时间,徐莎又充满了斗志。
第85章迅速发展(三更合一)
徐莎他们遇到了最适合创业的年代,和最好的创业地点。
两者,缺一不可。
可是正因为这两者都存在,所以他们顺利的进了二百台缝纫机,是的,二百台。比他们原定的还多了一百台。一共三万块钱的机器钱,徐莎他们分为三年还清。
每年一万块,一个季度两千五,按照季度付钱。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谁让江枫和徐莎双重知识分子的身份在这个年代很好用呢。而且,徐莎的学校也给他们背书,这就导致他们比其他的创业人士顺利很多。
徐莎一直都觉得只是最好的创业时代,可是真的走下来才晓得,即便是这个时候,真的要创业也很艰难。她是太过幸运,有这么多天时地利人和。
而徐莎通过她老师的牵线搭桥,也用同样的方式从布料厂拿了货。
虽然是私人企业,但是徐莎他们工厂一开始招聘,报名的人数仍是数不胜数。不管什么时候,工作的岗位都是闲着的人更少。而且,现在知青开始回城了。
这就更加导致了人的增多。
徐莎的厂子招聘二百二十人,除了车间的二百人,食堂的七人,他们还招了四个保安以及一个门岗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