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唯识三十颂全文及翻译 > 第十二卷直解(第5页)

第十二卷直解(第5页)

问:一切有情,皆各有八识耶?

一切有情众生当然从体性的角度来说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从作用来说,都有八识吗?

答:六道众生,随其业感不同,所禀受之识亦各有不同,如初禅天人,以禅悦为食,故无鼻舌二识;二禅以上,禅定转深,五识皆离;无想天人入无想定,前六不行,惟存七八。

讲到八识,它是一个业力所召感的,它不像一心真如,那是离一切相的本来具足的,所以它既然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每一个人造业不同,所以它所禀受的心识不同。

举一个例子,说初禅的天人,他有殊胜的三昧乐,所以他没有鼻识跟舌识。所以初禅的天人只有六个识,他没有鼻识跟舌识,不过他这个鼻的根是在,他为了保存他的五根的眼耳鼻舌身的具足,他鼻子跟舌头都是在,但是它没有了别性。二禅以上禅定转深,五识皆离,二禅以上的人,他前五识都不活动,只有动动意识的寻伺。无想天入无想定前六不行,惟存七八,无想定的话连前六识都没有。

所以这个八识它是业力所感的,那每一个众生的心识就各式各样了,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地方我们把整个八识的相貌大致讲过了。

我们回到我们的讲义的这一科,就是第五面,第五面广辩唯识相,广泛地说明这个心识的差别相貌,分两科。初广明三能变相,二广明所变唯识。先说明能变现的心识,再说明所变现的万法。这个广明三能变相又分成有四科,初释初能变相;二释第二能变相;三释第三变相;四结示。我们到这个地方,把广明三能变相全部讲完,今天到这个地方。

回答问题

问:法师慈悲,一位老年痴呆症的患者,对于过去的人事尚有些记忆,但对于短期记忆很快就忘记,并且语言表达动作不断的退化,请问法师如何以唯识的角度来解释这个老人痴呆症的状况?

答:这个老人痴呆症当然主要是了境能变,因为他第七第八的心识完全不受影响,因为第七意识的根是第八识。其实老年痴呆症他对第六意识也没有什么影响了,主要是前五识,这个前五识的增上缘要依止根。前五识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他的根是一个色法,所以这个老人家这个色身,老病死的色身败坏的时候,他眼睛看东西也模糊了,耳朵听东西也模糊了。所以一刚开始的老人痴呆症,多分来说他的第六意识明了性很强的,因为第六意识的根是第七意识心法,是个恒审思量,那第七意识的这个心法他是不老病死的,所以老人痴呆症多分来说,他要去了别现前的境界有障碍。

不要说老人痴呆症,老和尚都是这样,这老和尚你会发觉年纪越老,他对于现前境界的了别有困难,但是他过去式的事情,过去就是年轻发生什么事他很清楚,因为这个第六意识很清楚。第六意识的根是心法,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非修行人老人家跟修行人老人家不一样。这个修行人的老人家他心中有这个正念的力量、有法宝的力量在忆念,念佛念法念僧,所以修行人他外境没办法接触,他心中的第六意识还是不断的增上。所以你看这个老和尚,你问他眼睛看什么看不很清楚,你耳朵跟他讲什么他也听不清楚,但是他的眼神特别的明亮。没有修行的老人家眼神就模糊暗钝,为什么呢?

因为一般人的心都是向外攀缘,他心中没有皈依处,没有皈依处他年轻的时候还好,他眼睛可能还看的到东西,耳朵还听的到声音,还能够让他有第六意识有一些境界、有一些讯息让他了别,年纪大的时候前五识再也没有办法给他讯息了,他第六意识本身又不能提起自己的法宝,这个时候他很容易就落入无想昏睡。慢慢的第六意识就钝了,这个时候的老年痴呆症就不是完全前五识,那第六意识有障碍了,就是他长时间的前五识再也不给他讯息以后,他第六意识这个分别力量慢慢薄弱就变成迟钝了。

那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那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给他任何开示都不能对他有引导功能,那他肯定要随业往生了,这临终的时候不能随念往生了,他第六意识已经不再居于主导的地位了,他不能够在临命终的时候,生起一个强大的正念来引导他的业力,他失去这样的一种因缘。

所以如果是老年痴呆症,他只是前五识的了别性出了状况那这个还有救,如果说他连第六意识都迟钝那就麻烦,那就麻烦。所以说从唯识的角度来说,前五识的暗钝那是情有可原,不要说是凡夫,阿罗汉到老人家的时候他如果不显神通的话,他不入禅定不现神通的话,他眼睛照样看不到,他如果不现天眼通的话,这老病死的色身就是没办法。但是你第六意识暗钝,那你这个就不能怪是老病死了,表示你心中都没有在用功夫了,是这样子的。所以说这个老年痴呆症看你是什么情况。

问:第二个,以唯识学的角度,如何辅导一位信愿不太具足的净土患者,使它能够当生成就往生净土弥陀?

答:当然我们在唯识的角度很强调第六意识,了境能变,我一再讲到这个第六意识是造业的主宰者,当然这个净土的主要的关键在信愿持名,特别还是重现这个愿力,就是你对于你的生命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一个希望。如果说这个厌离娑婆是比较不困难,欣求极乐比较难,因为净土法门他这个功德甚深甚深,那是一个佛境界,那你要不广读华严经,你还真不知明白净土是怎么回事的,那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那种事事无碍的境界。

我们可以这样讲,一个人对成佛没有意乐,他不一定要往生净土,当你知道那个佛的功德庄严以后,那你才能够真实的肯定有净土,那是庄严到什么境界,那每一个庄严又产生很多很多的功能,引导你趋向于圣道的功能。所以你要欣求极乐不是短时间的,那你要不长时间的研究净土的教理、研究华严的教理,你不知道佛的富贵到什么境界。

但是你刚开始你应该可以引导他厌离娑婆,应该是可以的,他人生一路走过来也走了几十年,他应该也能够了解到生命的痛苦,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平常经常的起一些烦恼使令他痛苦,烦恼以后造的罪业使令他心不安也痛苦,这个果报体,不管是男众的果报、女众的果报,老病死也使令他痛苦,各式各样的因缘这个所构成的生命是苦多乐少。

所以,你一开始可以先引导他厌离娑婆,然后皈依到阿弥陀佛的圣号,先这样子就可以,如果他连出离三界的心都没办法生起,那你就帮他生起善念也好,忆念当中,忆念他这一生当中他哪一个时候做的善是对他最满意的,就不断的忆念那个善业,这也是有帮助。

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瑜伽师地论上说:这个业会起现行,阿赖耶识的业力一个是强大的业力,第二个是你所忆念的业力,你突然忆念这个业力,这个业力也会起现行。所以,这个第六意识他对我们第八识的业还有引导的作用,就是你经常去忆念这个业,这个业他容易现起现行,所以他如果不能生起求生净土的念,起码你让他生起善念。

当然这个当中前提当中就是他第六意识要清楚,所以我们在处理临终的时候,绝对要劝临终的人不要去注吗啡,你让他第六意识暗钝,第六意识就不能引导,不能引导的时候你任何的开示就没有用了,就是说你让他生起善念也是可以。

问:这个“寻伺”,“寻伺”跟“恒审思量”是否有相同之处?

答:这恒审思量是第七意识,寻伺我们昨天也讲的很详细,寻伺是第六意识。这个恒审思量他的功能是恒跟审,他的思量是非常专一的,他的所缘境是不改变,他一直在思量第八识的见分,这个寻伺他不同,寻伺他也是在心中的忆缘境中转,但是他那个忆缘境的所缘境是变化的,他前一剎那是忆念佛的境界,下一剎那忆念法的境界,或者是僧的境界,他的寻伺他是变化的,不像恒审思量是不变的,这个地方不一样。

问:一切种识当中的此识一类无记,跟第八识的一类相续,这两处的一类是指第八识的无復无记?

答:是的,第八识的相貌是一类的,第八识的相貌是最稳定的,不管你在染污的境界活动,不管你在清净的境界活动,第八识的相貌永远是保持无记性,他不起善念也不起恶念,他叫一类是这个意思的。

问:请问法师,第一个问题:忿恨恼是一定依止这三个次第而生起,或是可以突然跳出恼不经过忿恨?

答:忿恨恼是从他的定义上来说,一定是照次定生起的,他是由浅而入深,他是次第生起的。

问:第二个,造业的时候没有惭愧心,到得果报的时候以惭愧心来忏悔,是否可以改变或减轻果报?

答:当然惭愧心是一定可以改变果报的,不过你当时在造业的时候,如果方便时、根本时、成已时,都没有惭愧心,你以后要改变这个果报比较困难一点,但是多少都会有改变,但是会比较困难,比一般人困难。

问:第三,成已时的时间有多久?是否是一造业马上起惭愧心,还是造业完后过一段时间,回想起来再起惭愧心,这样子果报是否可以减轻?

答:我们在这个南山律在家备览把这个业性分成三个阶段,就是方便时、根本时、成已时。就是说你造一个善业也好、造一个罪业也好,这个业你在造之前充满了期待。比如说:你现在要去参加一个佛法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法会,一个诵法华经的法会,你三天前就晚上睡不着觉了,充满了期待,方便时,他的心特别的强大。根本时,在造业的时候念念的欢喜,强大的意乐,造完以后念念的随喜,坐车从法会回到寮房的时候,“哎呀,我做这个法会做得太值得了”,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生起随喜的心情,你这个业是强大的业力,方便有情、根本有情、成已有情。

这个成已时就是说,你造了业这个业以后,你还没有忘掉之前这叫“成已时”,后续还有一些后续的等流势力。相同的,如果你在造罪业也是这样,你在造之前有种种的期待、种种的计划,你不是临时起意的,这种事情是你有计划的,根本时在造业的时侯起很大的欢喜心,造完以后还是念念的随喜,这样的罪业也是不得了的,马上会得果报的,可能来生就会得果报了。所以这个成已时,就是说你造完以后到你还没有忘掉之前,那这业已经造完了,但是你还没有忘掉、你还在追忆当中,叫成已时。

问:那如果说过了一段时间,回想起来再起惭愧心,这样子果报是否可以减轻?

答:我想,我们有一个观念:起惭愧心永远不会嫌太晚,就是说当然这个业已经成就了,但是你后来起惭愧心,对前面的业还是有折损的力量,一定会有折损的力量,只不过那个业已经成就了,那你是就着成就以后再来消灭他。但是我们要记得,我们对恶法的的忏悔永远不嫌太晚,永远对这个恶法都有消灭、有调伏的力量,那就是看你的心力的强弱。

还有一点,在这个修忏,如果你有一些礼忏的功夫,你观察这个能造罪的心是如梦如幻、所造的罪业也是如梦如幻,从你的真如本性来说都是不可得,这样子依止你的真如佛性来生惭愧心、来灭罪,这样子对你也有帮助,对这个灭罪有帮助,观察这个罪业是因缘所生法,本性就是空,你能够配合理观来修事忏,对你会有帮助,这也是有方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