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上善若水安之若素是什么意思 > 第19章 道术为用上(第1页)

第19章 道术为用上(第1页)

青城山古墓的发掘现场拉着警戒线,考古队员的白大褂与道士们的靛蓝道袍混杂在一起。我蹲在墓道口,看着孙道长小心翼翼地用毛刷清理一块青石板。

"看这里。"老人指着石板边缘的刻痕,"这是汉代早期的殳书,写着肝木主仁,心火主礼。。。"他的山羊胡激动地翘着,"比《黄帝内经》的记载还早两百年!"

考古队领队吴教授推了推眼镜:"难以置信!这套五脏对应五行的理论,竟然在汉代就已经体系化了。"

我接过孙道长递来的拓片,纸张上的朱砂印记清晰可见。那些歪扭的符号,与现代中医教科书上的理论几乎一字不差。

"程总监,"吴教授突然转向我,"听说你们在尝试中医药现代化?"

"是的,我们。。。"

"那这个应该用得上。"他打开平板电脑,调出墓室壁画的全景扫描图,"看这些药材加工场景,旁边都标注了时辰和方位。"

苏半夏不知何时出现在我身后,月白的道袍袖口沾着泥土:"二十四节气炮制法。。。原来在汉代就有了。"

回到上海实验室,我将拓片扫描件投放在会议桌上。小林瞪大眼睛:"所以咱们子时采药的包装文案,居然有两千年历史?"

"不止。"我打开从古墓拍摄的视频,"看这个研磨工艺,和孙道长现在用的方法几乎一样。"

研发总监老周摸着下巴:"但现代生产不可能完全按古法。。。光寅时露水这一条,量产就做不到。"

"或许可以折中。"我调出青城山药材基地的数据,"我们监测发现,虽然最佳采摘时间确实在凌晨,但只要在特定温湿度范围内。。。"

米歇尔突然举手:"等等!如果把这些传统工艺用科学数据解读,是不是既能保留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标准?"

三天后,我们带着新方案再访青城山。药王殿里,孙道长听完演示,突然大笑:"妙!这不就是《周易》说的变易与不易嘛!"

他拉开药柜最底层的抽屉,取出一本泛黄的手稿:"我师父留下的笔记,记录了不同气候下的药材变异规律。"老人粗糙的手指抚过纸页,"你们拿去做对照实验。"

实验室的白板上写满方程式。老周指着色谱图:"看!传统九蒸九晒工艺下,黄精多糖含量确实显着提高。"

"但原因呢?"我追问。

苏半夏放下试管:"紫外线照射时长与温度梯度的特定组合,会触发植物的次生代谢。"她调出显微镜图像,"看这些细胞壁变化。。。"

午夜的实验室只剩我一个人。电脑屏幕的光映着桌上的两样东西:左边是孙道长的古法笔记,右边是现代仪器打印的数据曲线。当我把两张图重叠时,突然发现那些看似玄妙的"阴干曝露"等术语,竟然与分子活跃度的波峰完全吻合!

手机突然震动,是莫师叔发来的语音:"丫头!你猜怎么着?剑法口诀里藏的呼吸节奏,跟那个什么。。。运动科学对上了!"

董事会上,王总听完汇报,表情像吞了只活青蛙:"所以你们要把道家秘方写成分子式?"

"不只是分子式。"我打开全息投影,"我们建议建立时空药效数据库,将传统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

财务总监皱眉:"这要追加多少预算?"

"比诉讼费便宜。"我调出最新舆情报告,"欧盟最新法规要求所有草药制品提供传统使用证据,我们的古墓发现正好。。。"

"通过!"王总突然拍板,"但包装上得保留那个太极图,老外就吃这套!"

散会后,米歇尔悄悄告诉我:"王总上周去瑞士参加了达沃斯论坛,回来就对文化赋能着了魔。"

"道地药材溯源系统"上线发布会在外滩举行。大屏幕上,三维动画演示着从汉代古墓到现代实验室的传承之路。记者们最感兴趣的却是。。。

"程女士,您真的相信这些古代巫术吗?"cNN记者操着生硬的中文发问。

我看向台下。孙道长穿着新做的藏青道袍,正用手机直播;苏半夏在白板上写满化学公式;莫师叔在角落里比划着剑招,似乎在研究动作力学。

"这不是巫术,是未被破译的科学。"我点击遥控器,屏幕切换成dNA分析图,"比如这个道地指纹,我们发现在特定海拔生长的黄精,其基因标记确实。。。"

发布会后,《自然》杂志的编辑拦住了我:"程女士,有兴趣合作发表论文吗?关于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的互证。"

深夜的实验室,我和苏半夏核对最后一批数据。她突然问:"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

"在药王殿,你骂我糟蹋身体。"

"那时我觉得传统文化会被商业玷污。"她罕见地露出微笑,"现在发现,商业或许是最好的保护伞。"

窗外,陆家嘴的霓虹与星月争辉。我想起古墓里那块青石板——两千年前的智慧,如今正通过分子式和区块链重获新生。

手机亮起,父亲发来照片:他站在药材基地,背后是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手里却捧着本泛黄的《本草纲目》。

"道术为用",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