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部,有一座别具韵味的县城——依兰县。它地处三江平原西部。全县总面积461572平方千米,地形呈现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式半山区、半丘陵地貌,拥有“五山一水四分田”的独特地形特征。
依兰县下辖6个镇、3个乡,每一处乡镇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动人的历史故事,还有众多值得一游的景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依兰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那时依兰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从先秦开始,依兰始终处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族的中心区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汇聚之地。
唐代,依兰设铁利府;辽时为生女真五国部越里吉国(五国头城);金代设置胡里改路;元代设胡里改、斡朵里万户府;明代设忽儿海(今依兰旧古城)、斡朵里、呕汗河等卫;清代设三姓副都统衙门,管辖范围北至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的广大区域,成为东北边陲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初设三姓城。清末设东北路道后改称依兰道,管辖松花江下游十二县。15年在三姓城设依兰府,1912年改为依兰县。1945年抗战胜利后,依兰初辖于合江省,后隶属于松江省;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依兰县便隶属黑龙江省;1991年4月1日,正式划归哈尔滨市管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依兰县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满族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为满族的祖居地之一,清朝皇室的祥地,这里留存着许多满族的传统习俗、建筑风格和语言文化。辽金时期,这里是女真族完颜部的核心区域,孕育出了独特的辽金文化,从出土的铜器、陶器、铜钱等文物中,能一窥当时的繁荣昌盛。同时,依兰县还是中原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节点,历史上的流人文化也为这里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众多文人墨客、官员被贬至此,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与当地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共同塑造了依兰独特的文化风貌。
二、下辖乡镇简介
-依兰镇:作为依兰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依兰镇位于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的汇合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镇总面积18645平方公里,东与宏克力镇交界,南与团山子乡接壤,西与达连河毗邻,北与迎兰朝鲜民族乡隔江相望。这里交通便利,哈同、依勃高等级公路横贯全镇。依兰镇的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温室大棚是主要特色,黄瓜、柿子、豆角等是主要经济作物,为县城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蔬菜。此外,依兰镇还是全县的商业、文化中心,拥有热闹的集市和丰富的文化活动,集中展现了依兰的风土人情。
-达连河镇: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也是省级经济开区和哈尔滨市小康建设示范镇。它位于依兰县城西南22公里处,西距哈尔滨市228公里。东部依牡丹江畔与江湾镇隔江相望,南部张广才岭与林口县接壤,西部与方正县交界,北部临松花江畔与通河县清河镇、依兰镇江畔毗邻。全镇总面积7091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38个自然屯,五个社区,25个居民小组。达连河镇地处张广才岭延伸余脉,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东部平坦,西南部为深山区,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镇域内有松花江、牡丹江沿境而过,水利资源丰富,还有多个林场和中煤龙化哈尔滨矿业有限公司、哈尔滨煤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工业和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全镇农田分为旱田、水田两部分,农作物以大豆、水稻、玉米为主,同时还展了蔬菜、草莓、葡萄和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
-宏克力镇:是依兰县境内重要的临江农业重镇,位于县城东部,松花江南岸,距县城475公里。东与佳木斯市大来镇毗邻,南与愚公乡接壤,西与依兰镇相连,北与汤原县隔江相望。全镇总面积409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40个自然屯。境内南部属张广才岭余脉,多半山丘陵,北部是松花江南岸冲积平原,地势南岗北沙,西高东洼。宏克力镇以旱田作业为主,盛产大豆、玉米、小麦、谷子、高粱,是全县主要产粮乡镇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这里的农产品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
-三道岗镇:位于县城东南50公里处,南部与勃利县、林口县接壤,东部与桦南县接壤,西部和北部与江湾镇、道台桥镇毗邻。全镇总面积611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56个自然屯。三道岗镇地处小兴安岭、完达山脉、张广才岭延伸地带,境内一部分为低山丘陵,大部分是山前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境内有倭肯河、漂荡河、护林河、钓鱼台河等河流,还有安兴水库和安兴湿地、永平水库、龙兴水库等水利设施,以及多个林场,为农业和林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依勃高等级公路斜穿全镇,是哈尔滨、七台河、牡丹江、佳木斯四市的交汇处,也是附近乡镇的经商集散地。全镇农作物以大豆、水稻、玉米为主,以盛产“绿帝”牌绿色大豆、香瓜、红小豆闻名周边市县,同时还种植烤烟、万寿菊、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
-江湾镇:坐落在县城南部,牡丹江东岸,距县城22公里。东与道台桥接壤,南与林口县相连,西与达连河隔江相望,北与团山子乡毗邻。全镇总面积567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41个自然屯。境内南部属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余脉,多半为山地和丘陵地,中部为漫岗地带,坡地较多,北部和西北部为沿江河洪泛区,多为湿地。江湾镇以旱田为主,盛产大豆、玉米、水稻、谷子、小麦,是全县主要产粮乡镇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甜菜和部分亚麻。这里的农业生产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产业结构。
-道台桥镇: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28公里。东与三道岗镇相邻,南与护林乡接壤,西与江湾镇相连,北与团山子乡相接。全镇总面积418平方公里,辖22行政村,62个自然屯。境内南属完达山余脉,多半为平川地带,地势西高东洼。道台桥镇以旱田、水田作业为主,盛产大豆、玉米、水稻、小麦、谷子、高粱,是全县主要产粮基地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这里的农田一望无际,每到丰收季节,金黄的麦浪和饱满的谷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愚公乡:地处县城东部,距县城445公里。东南部隔松木河与桦南县为邻,南部与团山子乡隔倭肯河相望,西部和北部与宏克力镇接壤,东北部与佳木斯市郊区相连。全乡总面积527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45个自然屯。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浅山区,丘陵起伏,中部漫岗坡地较多,南部为沿河洪泛区,平坦低洼,地貌结构为三山一水六分田。愚公乡共有耕地亩,荒山林地平方公里,草地平方公里。土壤肥沃,以黑土和草甸土为主。这里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大豆、玉米等,同时也展了一些畜牧业。
-团山子乡:位于依兰县中部,与多个乡镇相邻。全乡总面积[具体面积]平方公里,辖[x]个行政村[x]个自然屯。境内地形多样,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团山子乡的农业展较为多元化,除了种植大豆、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外,还积极展特色农业,如种植中药材、果树等。此外,这里的畜牧业也有一定规模,养殖着牛、羊、猪等家畜。团山子乡的自然风光优美,乡村旅游也逐渐兴起,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田园生活,欣赏乡村美景。
-迎兰朝鲜民族乡:是依兰县唯一的民族乡,位于依兰县北部,隔松花江与汤原县相望。全乡总面积[具体面积]平方公里,辖[x]个行政村[x]个自然屯。这里聚居着众多朝鲜族居民,保留着浓郁的朝鲜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朝鲜族的传统歌舞、美食、服饰等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展。农业方面,迎兰朝鲜民族乡主要种植水稻,由于松花江的灌溉,这里的水稻品质优良,口感香甜。此外,朝鲜族的民俗旅游也是该乡的一大特色,游客可以参观朝鲜族的传统民居,品尝朝鲜族美食,如泡菜、打糕、冷面等,感受独特的朝鲜族风情。
三、历史人物
在依兰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抗联隐蔽战线的女英雄王一知,1916年出生于此。“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依兰县城,她几度辍学,但仍坚持追求进步。1934年初,她进入依兰县中学女子班读书,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于同年8月加入共青团,次年3月转为中共党员。入党后,她积极组织反日会员收集情报、运送物资,抵制日本奴化教育。1937年,她考入佳木斯省立师范学校开展地下工作,后因同志暴露,前往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被分配到军部骑兵警卫队。1939-1940年,她前往苏联整理档案并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回国后担任抗联第二支队分遣队政治指导员兼无线电台台长,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激励着无数依兰人。
依兰道任道员王瑚,后改称道尹,被尊称为王道台。他为官清廉,重视城乡道路的展,修建了依兰至密山官道和道台桥,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展。他还曾任江苏、山东两省省长,在任职期间,始终秉持着为百姓谋福祉的理念,深受百姓爱戴。
四、必游景点
-五国城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国城遗址在依兰县的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里是辽金时期五国部越里吉城所在地,因“靖康之耻”而闻名。北宋徽、钦二帝曾被囚禁于此,留下了“坐井观天”的典故。遗址内外出土过铜器、陶器、铜钱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历史,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游客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探寻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慈云寺:是依兰县着名的佛教寺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寺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等多个殿堂。寺内供奉着众多佛像,香火旺盛。每年都有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感受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慈云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精美的佛像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展示了高的佛教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