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了不管了,先看看她耍什么花招,反正“寒暄”的时间越久越好,陈圻去搬救兵也是需要时间的。
王书兰也不知道夏明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反正妙妙到这里了,自己得跟她周旋下去,不能轻易被她害了去才好!
她笑笑,道:“娘娘都做了陛下的丽妃了,还说自己命不好,不知陛下听了作何感想?”
夏明玑表面的和颜悦色又差点破功,她强忍着要发怒的脾气,用丝巾擦了擦嘴,憋出了几个字:“太夫人说的是。”
她自顾自的取了茶壶,扳动了茶壶上的机关,亲自为王春兰和曹诗妙各倒了一杯茶,说道:“本宫来了同泰寺才发现,这里的茶竟然比宫里的茶都好,你们也尝尝,是万春银叶,喝着口感醇厚,当真是好茶。”
夏明玑扳动机关的动作并没有逃过王书兰的眼睛,宫里待久了,什么样的腌臢事都见过,在酒壶和茶壶上设定机关,实在是雕虫小计。
但若不是妙妙在这里,她都不会揭露夏明玑,毕竟来的时候她都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一个亡国妇人,早日死去是解脱。
但直接揭露她显然不明智,陈圻不知所踪,显然是去搬救兵了,也不知道还要多久?只是拖延始终是上策。
她道:“以茶待客如今已是新时尚,这是好事,总比过去的纵。欲主义好上万万倍,道家传说饮茶能羽化成仙,而我佛则提倡茶禅一味,朝堂之上则是养廉示俭,陛下未登基的时候就提倡过以茶抗奢。。。。。。”
她滔滔不绝的讲起时下的茶文化,并没有任何要去端那个茶的意思,夏明玑觉得很烦恼,但不得不连连应是,并主张她是要和陈世广“夫唱妇随”。
王书兰并不因她的敷衍而停下,继续道:“。。。。。。娘娘招待的万春银叶产自蜀中,说起来茶的起源也在蜀中,应此蜀中的好茶众多,后来呢,茶开始传遍大江南北,这一二十年间才有了以茶代客的礼仪。
说起来茶艺也来源于巴蜀,茶艺琐碎而优雅,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每一步都很讲究的。
她滔滔不绝,听得夏明玑耳朵都要起茧子了。
第32章救兵二更
曹诗妙听到王书兰说这个时空才开始以茶待客的礼仪,便知道自己也可以说上一段,反正是拖延时间嘛。
她道:“听阿祖说这些茶文化,胜读万卷书。”
夏明玑嘴巴抽了抽,也不看看王书兰活了多大岁数,比她这样年轻的人知道的多一点也很正常,有什么值得赞美的?还茶文化,她不懂茶文化又如何?只要地位足够尊崇,到哪里去人家都要拿最好的茶招待你。像王书兰这样的亡国臣妇,懂得太多也没用,反正别人想杀她还不是很容易。
曹诗妙还在说:“。。。。。。说起来茶文化和我佛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样的,饮茶能使人心静、使人清心寡欲,使人有乐趣有节制,与汉化的我佛禅宗相适应,正是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
夏明玑打断她:“好了好了,过去我就听说过表妹很博学了,不用在本宫面前显摆了,。。。。。。。。。来,我们一起来品茶,再这样说下去茶都要凉了。”
“。。。。。。。。。”
这怎么能叫显摆呢?曹诗妙在心里呐喊:劳资在拖延时间!
曹诗妙之前看到王书兰一直不喝这个茶,还一直滔滔不绝的讲茶文化,就怀疑这茶里有古怪,于是顺着王书兰的话侃侃而谈,没想到夏明玑吃相居然这样难看,只差把“我要毒死你们”这几个字写在脸上。
真是够蠢的!
也不知道陈圻请来皇上到底还要多久?她是觉得做戏好累呀,夏明玑都这样堂而皇之地催她和外祖母喝茶了,难道还要继续尬聊下去吗?关键是尬聊什么?
曹诗妙那个愁啊,都怪以前在曹府和夏明玑没有共同语言,不知道和她怎么攀谈,要不然今日就不会陷入此等绝境。
她正愁的时候王书兰开口了:“这茶老身不会喝!”
曹诗妙目瞪口呆:这样也行?!
她瞪大眼睛盯着王书兰,这是什么骚操作?
夏明玑皮笑肉不笑:“怎么了?莫非太夫人觉得这茶不配被你喝?这可是蜀中来的贡茶,用你的话说,这可是好茶,与你在前朝宫中喝的茶并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