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屏幕暗下,沈逸的手指还悬在控制环上方,指尖残留着刚刚设定“守护链”协议时的微弱电流感。他正准备重新载入策略模拟空间,一串密集的系统提示音骤然响起,打断了操作流程。
【粉丝关注数突破50万】
【社交平台提及量24小时内增长470%】
【高光视频累计播放量:1270万】
信息面板自动弹出,三大主流游戏社区的热搜榜单上,“夜莺”相关词条占据前五中的三席。一条标题为《她用0。5秒改写战局》的剪辑视频被顶至榜首,播放进度条显示已循环播放超过八万次。沈逸皱眉,调出后台数据流,发现自己的ID在过去六小时里被标记了近三十万次,转发、评论、二次创作内容呈指数扩散。
他并未关闭通知,而是静默注视着数据瀑布般滚动。这并非他主动释放的信息,却已脱离控制。
同一时间,玩家社区“苍穹之眼”的热门帖区,林悦上传的一段九分钟操作集锦正在引爆讨论。视频标题是:“这是我们队长”。画面中,“夜莺”在静音领域开启后的一系列指令流转、属性转移、突进路径被逐帧标注,背景音乐是低频电子节拍,烘托出近乎神性的冷静节奏。
评论区迅速被刷屏。
“这操作密度根本不像人类。”
“她是不是提前预知了陈宇的走位?”
“护盾充能那一下,我看了二十遍,手都在抖。”
沈逸的系统界面忽然震动,一条新提示浮现:
【“人气碎片”收集进度:110(上传高影响力内容触发)】
他目光微凝。这是“碎片收集兑换”模块首次将粉丝行为纳入资源转化体系。他没有删除视频,也没有联系林悦,而是反向激活“隐藏身份加持”的监测功能,试图解析这场舆论风暴是否影响了系统底层参数。
结果显示:当“夜莺”在正面语境中被讨论时,系统自动提升3%防御加成,闪避判定阈值同步优化。这种增益不依赖装备或技能,而是源于某种隐性认可机制。
他沉默片刻,关闭数据面板。
可就在此时,终端再次弹出消息,这次是系统底层日志的异常记录:
【“潜力挖掘预警”模块升级触发】
【公众影响力阈值突破】
【解锁隐藏功能:“群体共鸣”(未激活)】
沈逸调出详情页。新模块的功能描述极为模糊,仅有一行提示:“正向舆情持续积累,可转化为战术预判精度增益。”激活条件为“连续72小时维持高正向舆情”,无手动开启选项。
他盯着那行字,指尖在控制环上轻轻摩挲。这不是他能掌控的变量。粉丝的情绪、传播的路径、舆论的走向——这些都不在他的推演模型内。但系统却将其纳入了成长体系。
他没有尝试激活,也没有关闭模块,而是将“粉丝舆情监控”设为后台常驻程序,开始被动采集所有公开平台上与“夜莺”相关的数据流。监控范围包括关键词频率、情感倾向、传播节点、二次创作类型。
程序运行三分钟后,第一条高情感值评论被自动标记:
“她不是神,是替我们凡人打了一场不可能赢的仗。”
沈逸的目光在那句话上停留了两秒。随即滑动页面,继续查看其他数据。他没有回应,也没有保存,只是让系统将其归档至“非战术影响因子”分类。
宿舍外,夜色渐深。城市的霓虹透过窗帘缝隙投射进来,在地板上划出一道斜光。他的终端屏幕不断闪烁,新消息持续涌入。某直播平台的剪辑区,“夜莺”操作合集已被分类为“教科书级指挥艺术”,播放量每分钟增长超五千。一位技术主播正在逐帧拆解她突进时的走位逻辑,声称这是“贝叶斯路径压缩的实战典范”。
而在另一个匿名论坛,话题已转向身份质疑。
“灵音,你们队长真的是女生吗?”一条私信被截图上传,“我拉了操作延迟曲线,0。18秒的决策响应,这要么是外挂,要么是AI。真人不可能这么稳。”
“而且你们看她战斗时从不语音指挥,全是视觉编码和神经预判,这不像普通玩家。”
“夜莺”这个ID,正在从一个游戏角色,演变为某种符号。
沈逸并未查看这些讨论。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日志的末尾——一条异常访问记录刚刚生成。
【IP地址:加密跳转节点】
【访问内容:“夜莺”公开战术文档(全部)】
【用户标识:观测者-07】
【访问时长:18分34秒】
【下载完成:静音反制框架v1。0、属性转移协议解析、守护链初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