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和心头一震。
脱胎换骨!
这四个字,分量可是不轻啊。
刘禅的种种变化,萧和以旁观者的身份,还是看的很清楚的。
先有老刘还京之时,迎驾的众臣皆行跪拜之礼,惟有刘禅一人特立独行,没有叩首伏拜。
适才的军议,又是刘禅第一个猜出了他“踏冰过河”之计。
还有为谋取军中立威,主动请缨统军伐魏。
这份与众不同,这份智计,这份权谋,这份胆魄,与原先的那个刘禅,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刘禅前后变化,着实是相当之大。
可萧和没料到的是,孔明竟然用到了脱胎换骨四个字来形容刘禅。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刘禅是骨子里的变化,从里到外如同换了一个人!
刘禅,已不再是“刘禅”。
“脱胎换骨…孔明兄,太子的变化,当真有这么大吗?”
萧和半信半疑,多少觉得诸葛亮有些夸张。
诸葛亮却收起笑容,正色道:
“太子乃储君,未来的大汉天子,关乎国本,亮岂敢夸张?”
萧和眼中疑色褪却。
诸葛亮向来言行严谨,且他留守邺城,对刘禅的变化自然是最有发言权。
“脱胎换骨么…”
萧和沉吟片刻,嘴角却微微上扬:
“脱胎换骨也没什么不好,就目前来看,咱们这位太子殿下的变化,至少是于国有利的,这就足够了。”
诸葛亮微微点头,淡淡一笑:
“亮其实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是想提醒伯温兄你一下,省得明日前往东宫时措手不及。”
诸葛亮这般一说,萧和愈发感到好奇,这位大汉太子,到底有何剧变,能让诸葛亮做出“脱胎换骨”的评价。
…
翌日。
天色刚刚放晓,东宫便派了车驾前来大司马府,说是太子特意派人来接萧和提前入宫,想在众臣齐聚之前,先听听萧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