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我在古代当小姐 > 第152章 开江鱼(第2页)

第152章 开江鱼(第2页)

陈峰一一记下,能办的当场就拍板,需要时间的就定下日期。“你们是父母官,最知道百姓的难处。”他对干部们说,“只要是为百姓好的事,我都支持。钱不够就从账上支,人不够就从士兵里调,咱们一起把领地建设好。”

散会后,陈峰留下青崖城的守将:“回头我打算在青崖城建个火药坊,就用你们那里的硫磺矿。”他指着地图,“火药坊建在城外,离居民区远些,安全。建成后,你们的税银可以减免三成,就当是补偿今年的减产。”

守将又惊又喜,连忙道谢。陈峰拍着他的肩膀:“好好干,青崖城是咱们的门户,守住了这里,领地才能安稳。”

回到书房,秦霜正在整理各县送来的特产:西田村的新米、东洼村的棉布、乌龙岭的栗子……她把这些东西分门别类,准备分给老工匠、伤残士兵和孤儿们。“你看,咱们的领地就像棵大树,各县是树枝,百姓是树叶,只有枝繁叶茂,大树才能长得结实。”

秦霜递给他一碗热粥,粥里放了些新收的栗子,又香又甜。陈峰喝着粥,心里暖洋洋的,放下了碗看着一身碎裙的秦霜陈峰一把搂了过来在她耳边说道: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啊”“老爷讨厌”

开江渔汛

惊蛰刚过,开平江的冰层终于裂开了第一道缝。清晨的阳光斜照在冰面上,映出一道金灿灿的光带,冰裂的&0t;咔嚓&0t;声顺着水流传远,陈峰站在江堤上,望着冰排顺流而下,撞击出雪白的浪花,忽然对身边的渔把头老郑和说:&0t;明日开江,就定在后天春捕吧。&0t;

老郑和的手在渔网上摩挲着,那网是用新麻线织的,网眼比寻常渔网大两指。&0t;郡王是想留着小鱼?&0t;他懂陈峰的意思——往年春捕一网下去,连寸长的小鱼都捞上来,来年鱼就少了。陈峰点头:&0t;网眼大三指,只捞斤以上的成鱼,让小鱼再长一年。&0t;

消息传遍沿岸渔村时,渔民们正忙着修补渔船。松木船的缝隙用桐油和麻丝嵌好,橹桨磨得光滑,连装鱼的竹篓都编了新的。西滩村的王老五扛着渔网往江边走,碰见东湾村的李寡妇,她的儿子柱子正帮着给渔船刷桐油,小手沾满了金黄的油迹。

&0t;王大哥,听说今年网眼要改大?&0t;李寡妇的丈夫去年在江里遇险,如今她带着儿子靠捕鱼过活。王老五扬了扬手里的新网:&0t;郡王说了,得给鱼留条生路,来年才能接着捕。你家的船修好了?要不我让我家二小子去帮衬帮衬?&0t;

陈峰让人在江堤上立了块石碑,刻着春捕的规矩:每日辰时开捕,酉时收网;只许用网,不许下鸬鹚;禁渔区设在江湾的水草处,那是鱼产卵的地方;捕上来的母鱼若带卵,须放回江里。老郑和带着几个老渔民,每日在江面上巡查,谁犯了规矩,就没收渔网,罚去修补江堤。

开江的第三日,江水彻底化透了。浑浊的江水里,能看见成群的鱼溯流而上,鳞片在阳光下闪着银光。陈峰站在码头,看着渔民们焚香祭祖,船头摆着猪头和米酒,老郑和捧着三炷香,对着江面念叨:&0t;江神保佑,今年鱼获丰足,渔民平安&0t;

春分那日,春捕正式开始。天刚蒙蒙亮,开平江沿岸就挤满了渔船,桅杆像片小树林,渔民们的号子声此起彼伏,惊飞了江面上的水鸟。陈峰和秦霜坐着巡检船,在江面上巡查,船舷拨开的浪花里,时不时有鱼跃出水面,银亮的身影一闪即逝。

&0t;快看!是鳇鱼!&0t;王老五的渔船率先有了收获,一条半人长的鳇鱼被拖上船,鳞片有巴掌大,尾巴拍打着船板,出&0t;啪啪&0t;的响。他赶紧用稻草把鱼身裹住,防止鳞片脱落——鳇鱼的鳞片能入药,肉更是鲜美,在镇上能卖好价钱。

李寡妇的船也有了动静。柱子拉着网绳,小脸憋得通红,李寡妇在一旁帮忙,母子俩合力将渔网拖上船,网里蹦跳着十几条尺长的鲫鱼,银白的肚子泛着光。&0t;娘,够买新布做衣裳了!&0t;柱子数着鱼,笑得露出豁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峰的巡检船靠近时,渔民们都笑着打招呼。他看见老郑和正拦住一条渔船,那船上的渔民网眼比规定的小,网里还混着些小鱼苗。&0t;说了网眼要大三指,你咋不听?&0t;老郑和的脸沉得像江水,&0t;这些小鱼苗放回去,明年能长成大鱼;现在捞上来,顶啥用?&0t;

渔民低着头,嗫嚅着说想多捕点换米。陈峰让人从巡检船上搬来两袋米:&0t;米先给你,但渔网必须换。你想想,今年多留些鱼,明年就能多捕些,日子才能长久。&0t;那渔民红着眼圈,把小鱼苗一条条捡出来放回江里,网眼也当场改大了。

江湾的禁渔区里,水草长得正茂。陈峰让人用浮标围出一片水域,禁止任何渔船靠近。他蹲在岸边,看着水里的鱼群在水草间穿梭,有的母鱼肚子鼓鼓的,显然怀了卵。&0t;这里的鱼卵,秋天就能孵出小鱼,明年春捕就有更多鱼了。&0t;他对秦霜说,指尖在水面划动,惊得鱼群四散游开。

中午时分,渔民们在船上做饭。炊烟在江面上袅袅升起,混着鱼的鲜香。王老五煮了锅鱼汤,邀请陈峰和秦霜尝尝:&0t;今年的鱼比去年肥,你看这汤色,奶白的!&0t;鱼汤里没放多少调料,只撒了把葱花,却鲜得让人咂舌。

收网时分,江面上飘满了归航的渔船,舱里的鱼堆得像小山。码头边早挤满了等着收鱼的商贩,有镇上酒楼的采买,有做鱼干的作坊主,还有些百姓提着篮子,想买条新鲜鱼尝尝鲜。

陈峰让人在码头设了个公平秤,由老郑和负责过秤。渔民们的鱼按大小分类:鳇鱼、鲤鱼等大鱼卖给酒楼和商贩;鲫鱼、鲶鱼等小鱼卖给百姓;带卵的母鱼则由专人登记后放回江里,每条给渔民十个铜钱的补偿。

&0t;王老五家的鳇鱼,三十五斤!&0t;老郑和喊着,在账本上记下数目。酒楼的采买赶紧递上银子,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0t;这鱼够做两桌宴席,就等它下锅呢!&0t;王老五接过银子,数了数,又分出一小半递给李寡妇:&0t;柱子娘,拿着给孩子扯块布,眼看天热了。&0t;

李寡妇的鱼不多,但都是鲜活的鲫鱼,被镇上的妇人们抢着买走了。柱子抱着装铜钱的布包,沉甸甸的,笑得合不拢嘴:&0t;娘,明天我还帮你拉网!&0t;李寡妇摸着儿子的头,眼里的泪差点掉下来——自从丈夫走后,日子从没这么宽裕过。

作坊主老张忙着收购小鱼,他要做鱼干和鱼酱。&0t;这些小鱼晒成干,冬天给士兵们当干粮,耐放还补钙。&0t;老张对陈峰说,手里的刀飞快地处理着鱼,去鳞、开膛、洗净,动作麻利得很。

陈峰让人留了些最大的鱼,分给领地的孤寡老人和伤兵。&0t;张婆的孙子病了,得给她送条活鱼补补。&0t;他对管家说,&0t;还有军营里的伤兵,让伙房炖鱼汤,伤口好得快。&0t;

最热闹的是鱼市。渔民们的鱼摊一字排开,吆喝声此起彼伏。&0t;新鲜的鲫鱼!刚从江里捞上来的!便宜卖了!三斤鲤鱼换一斤米!&0t;一个瞎眼的老汉摸着鱼,想给孙子买条小的,李寡妇看见了,悄悄塞给他一条鲫鱼:&0t;大爷,拿着,不要钱。&0t;

陈峰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忽然对秦霜说:&0t;你看,这春捕不仅是捕鱼,更是让大家能互相帮衬着过日子。&0t;他指着王老五帮李寡妇修船,指着李寡妇给瞎眼老汉鱼,&0t;以前渔民们总为了抢好位置吵架,现在有了规矩,又能互相帮衬,这比多捕几条鱼还重要。&0t;

秦霜笑着点头,她刚看见柱子把自己的鱼分给了更小的孩子。

春捕持续了一个星期。渔民们的日子渐渐宽裕起来,不少人盖了新的茅草屋,给孩子添了新衣裳。李寡妇用攒的钱,给柱子请了个先生,让他学着认字;王老五则买了头小猪,说要养到年底,给家里添点肉。

陈峰让人在沿岸建了个鱼市,每天都有新鲜鱼卖,还修了座冰窖,用来储存暂时卖不掉的鱼。&0t;夏天热,鱼容易坏,冰窖能存住,冬天也能有鱼吃。&0t;他对商贩们说,&0t;你们也能多赚些钱。&0t;

老郑和带着渔民们,在江湾种了片芦苇。&0t;芦苇能挡住水流,让鱼卵更容易附着,还能净化江水。&0t;他指着刚种下的芦苇苗,&0t;明年再来,这里的鱼肯定更多。&0t;陈峰让人从镇上的药铺买了些能净化水质的草药,撒在江里,说是能让鱼长得更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