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回到寝宫,脸色惨白得像一张宣纸,春喜哆哆嗦嗦地递上那盏被退回来的新灯,灯座底部,那刺眼的“甲一”二字仿佛一把尖刀,狠狠地刺痛了她的眼睛。
内槽空空如也,仿佛在嘲笑她的自作聪明。
她抚摸着冰冷的灯座,心中的寒意如同这永巷深宫的寒夜一般,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终于,她明白了,太子这是在警告她!赤裸裸的,毫不留情!
他早就知道她所做的一切,甚至,他一直在等着她自投罗网!
等着她下一步的动作!
这感觉就像是,你以为自己是猎人,精心布置了一个陷阱,结果却现,自己才是那个被困在笼子里的猎物。
“呵呵……”武媚娘出一阵凄凉的笑声,这笑声里充满了不甘,愤怒,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恐惧。
她缓缓地吹熄了灯芯,看着屋子里重新陷入一片黑暗,喃喃自语道:“你让我看见光,是为了让我看清——自己有多黑。”
握着簪的手,微微用力,指节泛白。
金銮殿上,李承乾神色肃穆,向李二陛下奏请道:“父皇,如今长安城内,乃至整个大唐,‘明心灯’广受欢迎,百姓夜间出行方便了不少。然而,这‘明心灯’乃是民间自制作,制式不一,良莠不齐,儿臣担心,若是不加以规范,恐有火患,酿成大祸。恳请父皇恩准,设立‘宫灯局’,统一定型,颁行天下,也好让百姓用得安心,用得放心。”
李二陛下坐在龙椅上,龙颜大悦。
最近因为魏王的事情,他心情一直不好,如今看到太子如此为国为民着想,心中甚是欣慰。
“嗯,承乾所言极是,此事关乎百姓安危,不可等闲视之。朕准了!命工部协办,务必尽快将此事办妥。”
“儿臣遵旨!”李承乾躬身领命,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诏书下达当日,李承乾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工部。
工部的官员们早已等候多时,见太子殿下亲临,一个个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哪里做得不好,惹得太子殿下不高兴。
李承乾环顾四周,只见工部大院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明心灯”,有大有小,有圆有方,材质也是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些都是民间私自制作的灯样?”李承乾问道,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工部尚书战战兢兢地回答道:“回殿下,正是。自从‘明心灯’流行以来,长安城内涌现出了大大小小的作坊,都在争相制作,以牟取暴利。”
李承乾冷笑一声:“哼,牟取暴利?他们眼里只有钱,哪管百姓的死活?这些灯,质量参差不齐,一旦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说完,他大手一挥,声如洪钟道:“来人,将这些私制灯样,统统给本宫烧了!”
工部官员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上前。
李承乾眉毛一挑,语气冰冷地说道:“怎么,你们是想抗旨吗?”
工部官员们吓得浑身一哆嗦,连忙招呼人手,将那些私制灯样搬到院子中央,堆成了一座小山。
李承乾走到火堆前,拿起一盏做工精美的“壬”字号灯,冷冷地看了一眼,然后毫不犹豫地扔进了火堆里。
火焰瞬间腾起,将那盏精美的灯吞噬殆尽。
接着,他又拿起一盏“癸”字号灯,同样扔进了火堆里。
“自此之后,唯有底刻‘贞观’二字者,方为正品!”李承乾的声音响彻整个工部大院,“所有‘宫灯’,必须由‘宫灯局’统一制作,统一销售。所得收益,将全部充作疫后修渠基金,用于改善民生!”
百姓们闻讯,无不欢欣鼓舞,纷纷称颂太子殿下“去私存公”,乃是真正为国为民的好太子。
武媚娘站在高高的宫墙阴影处,默默地看着工部大院里那冲天的火光,看着那盏被焚毁的“癸一灯”,心中五味杂陈。
她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另一盏“癸一灯”,指甲几乎要掐进肉里。
她原本想借着“明心灯”在宫中建立自己的情报网,从而一步步地掌握权力,实现自己的野心。
可是现在,太子殿下却直接釜底抽薪,将“明心灯”收归国有,让她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泡影。
她缓缓地松开手,将那盏“癸一灯”扔进了焚炉。
火焰腾起的那一刹那,她忽然觉得轻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