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当真是卯时一到,绝不迟到一秒,准时出现在宫灯局偏院门口。
她今日穿了一身月白色的素衣,更衬得身姿袅娜,步履轻盈。
往那一站,就像一株雨后新荷,清新脱俗。
但她可不是来这里吟诗作对的,而是要开始她的“灯政生涯”。
她先是恭恭敬敬地向负责登记的小吏问好,然后接过一摞厚厚的民间灯政反馈名册。
这名册上记录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某家灯笼坏了,某条街的灯太暗了,某块地方的灯油供应不足……看起来繁琐又无聊,一般人早就昏昏欲睡了。
但武媚娘却看得津津有味,她一页一页地翻阅,一笔一划地记录,那专注的模样,仿佛在研究什么绝世秘籍。
她的字迹娟秀工整,一丝不苟,每条建议都分类得清清楚楚,让人一看就明白。
她还别出心裁地用三种颜色绘制了一张“素灯黑市”流向图卷:红色代表高区,黄色代表波动区,青色代表稳定区。
并在图卷旁边附上了一段话:“民争无印之灯,非图谋不轨,实因官灯配额不足,贫坊难及。”
这意思很明显:老百姓之所以偷偷摸摸地买黑灯笼,不是因为他们想造反,而是因为官府提供的灯笼不够用,穷苦人家买不起。
李承乾看完这份图卷,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知道了。”
可没过几天,工部就接到了一份太子的手谕,要求增拨三百盏灯笼的配额,并按照武媚娘图卷上的红区,优先补给那三个地方。
这下,老百姓们可高兴坏了,纷纷夸赞太子殿下体察民情,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太子。
一时间,东宫的口碑直线上升,甚至隐隐盖过了皇帝的风头。
徐惠站在一旁,看着百姓们载歌载舞的场景,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
她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她仔细研究了武媚娘绘制的那张图卷,忽然现,那三个红区,竟然都是昔日魏王李泰旧部的庄园外围!
“这个武媚娘,果然不简单!”徐惠心中暗道。
她不动声色地将这个现告诉了李承乾。
李承乾听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她现在不传信了,她开始‘提建议’了。有意思。”
他心中明白,武媚娘这是在利用“政策建议”来传递情报,既安全又隐蔽,还能为自己博得好名声,真是一举三得。
接下来的三天,李承乾和徐惠足不出户,日夜推演武媚娘的下一步棋。
最终,他们定下了一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既然武媚娘喜欢玩“提建议”的游戏,那他们就陪她玩到底。
于是,宫灯局对外布了一则招募令,公开招募“民情协理”,声称只要能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就能获得一匹绢的奖励。
这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
要知道,在古代,绢可是值钱的好东西,一匹绢足够一个普通百姓一家老小吃上好几个月了。
所以,消息一出,应者如云,无数人涌到宫灯局,希望能碰碰运气。
武媚娘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她趁机向李承乾推荐了五名“寒门女子”,声称她们都识字、善记、行止沉稳,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承乾表面上不动声色,悉数录用了这五名女子,但并没有将她们留在东宫,而是将她们派往了长安城各坊的灯棚轮值。
与此同时,他还暗中吩咐薛仁贵,让他密切监视这五名女子的行踪,记录她们每日接触的对象和言语。
几天后,薛仁贵向李承乾汇报了一个重要的现:这五名女子中,有两人每隔五日,必定会去西市的一家药铺“问价不买”,而且这家药铺的掌柜,曾经是魏王府的采办,专门负责采购香料。
徐惠得知此事后,亲自前往西市,假装成购买灯油的客人,与那家药铺的掌柜攀谈起来。
她巧笑倩兮,妙语连珠,很快就和掌柜混熟了。
在闲聊中,徐惠假装不经意地问道:“掌柜的,您这店里的香料真不错,不知道都是从哪儿进的货啊?”
掌柜的笑着回答道:“客官您真有眼光,小的店里的香料,那可都是上等的货色。实话告诉您吧,小的以前是魏王府的采办,专门负责给魏王爷采购香料。就算现在不做采办了,也认识不少进货的渠道。”
徐惠心中一动,继续套话道:“哎呦,那您可真是见多识广。对了,我听说以前有个姓武的娘子,也经常来您店里买香料,不知道您认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