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缓步走到笔记本前,手指悬在上方,忽然停住。
然后,她写下了四个字:
“不是现在。”
瞬间,墙壁震颤了一下,像是系统识别到关键语义的入侵逻辑被触发。
苏离抬头,看见十七岁的自己从厨房探出头,表情罕见地凝重:“你写了什么?”
苏离淡淡一笑:“我写我还没来得及成为我自己。”
电灯啪地一声灭了。
一股潮湿的风从窗户缝隙中灌进来,带着泛旧的印刷墨味,仿佛整个空间正在崩解。
【非标准答复】
【原型一致性测试失败】
【临界态人格未入库】
【副本感知结构将强制转入第二阶段】
苏离站在原地不动,任由那片记忆的幻象缓缓剥落。
她知道,接下来的测试会更加扭曲。
但她也知道,她已经成功逃过了**“回溯诱导”**这一关。
而她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找到这片“困扰副本”的出口。
——或者,制造一个出口。
她曾以为“困扰副本”的出口,会像此前那些副本一样,藏在某个逻辑死角或者故事节点里。
但这一次,没有所谓的“任务提示”或“事件触发”。
有的,只是不断变形的现实。
苏离穿过那间逐渐剥落壁纸的房间,走向楼梯口时,楼下的世界已不再是她熟悉的那条街道,而是一条由她“认知误差”构成的回廊。
前一秒,她看见熟悉的公交站牌,下一秒,它却扭曲成教学楼的楼梯口。
她一脚踏上去,地面就变成了水面;再踏一步,又像踩进了图书馆的书架之间。
——没有空间连续性,也没有时间顺序。
她像一颗被丢入不稳定数据库的光标,不断穿梭在“她曾经相信”的场景之间。
每一步,都是系统在试图套用她的“信念模板”。
“你很执拗啊。”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那是“她”的声音,不是十七岁的苏离,而是二十五岁那年的她——曾在一次失败的副本中濒临重构前的她,披着长风衣、手里拿着那把掉漆的伞,眼神空无,步伐稳重,像极了系统想让她成为的那种“稳定个体”。
“你拒绝得太久,系统会默认你正在执行一种‘反结构自毁路径’。”那个“她”说。
“你不是我。”苏离依旧站在原地,警惕地打量周围的每一帧画面是否藏有破绽。
“但你不觉得吗,”那个人走近,声音柔和,“其实你一直在逃避某件事。”
苏离没有应声,却忽然回头看向了一面反光玻璃。
玻璃里映出的,不是她当前的样貌,而是她与另一个“她”相对而立的情景——就像一个无限递归的镜像系统,在同时演算两个可能的人格分支。
一个是她;
另一个,是她“本该成为的样子”。
她终于意识到这一关的真正考题——不是信念校准,不是回忆干预,而是“预设未来人格的干涉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