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拨出’巨款,苦心经营阿穆尔防务,绝非权宜之计。我国在阿穆尔河口集结的兵力和构筑的永久性工事,还要进一步加强,以保卫该地不受任何外国的侵犯。因此,第一,我国为此目的而在该地占据的一切地方以及整个沿海地区应该永归俄国所有;第二,为使我国在阿穆尔河口的军队和要塞冬夏不断地同内地各省保持必要的交通样系(因为据勘测,山路无论冬夏都无法通行),我国必须在整个阿穆尔左岸设立居民点,而阿穆尔正是一条最无可争辩的天然疆界。”在提出上述极无理的要求之后,俄方又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辩解道:“诸位全权代表先生,切勿以为俄国意欲扩张领土,我国富强昌盛,幅员广大,实无须作如是想。”
最后,这份方案以不容商量的强调“通知”中方,称:“为了我们两国的双方利益和安全,上述各点必须作为划界的主要依据。此外,理应再次奉告贵方,本职受我皇帝陛下之命负有防守阿穆尔之责。顷获悉敌人正拟派遣大军入侵阿穆尔,故本职应于明年取道黑龙江和松花江,运送比去年和今年更多的兵力、物资和大炮;而为使我国河口要塞同东西伯利亚内地各省取得迅速可靠的联系,必须在两河左岸设立哨所,而且只有这样划界,中俄两国才能消除它们之间现在和将来可能引起误会的一切根源。”
这是一份真正的最后通牒,但当时在场的清国官员没有一个人知道它的含义,他们只是简单的将这封信向上转交,送到黑龙江将军奕山那里。
奕山在慢慢的磨蹭,而穆拉韦约夫一刻也没有闲着,继黑龙江口的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松花江口的阔吞屯(马林斯克)之后,六月中旬,哥萨克们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交汇处的伯力(哈巴罗夫斯克),以及黑龙江拐弯处,瑷珲城的对面的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建立了两个新的据点。
穆拉韦约夫将步枪手,武装商人,猎人平均部属在庙街、阔吞屯、伯力,海兰泡四个据点,完成了对黑龙江的控制,而将600哥萨克以及大部分运输船和水手掌握在手里,驻扎在阔吞屯,作为机动力量。
就这样,以区区五千人,穆拉韦约夫确立了对东北清军的战略优势,并完成了对黑龙江左岸的实际控制。
7月中旬,穆拉韦约夫带领武装船队,前往瑷珲,7月2日,穆拉韦约夫到达瑷珲对面的海兰泡,在这里举行了大礼拜堂的奠基仪式,据俄国的随军神甫宣称,基督耶稣也主张用刀剑去传播基督教。奠基礼之后,穆拉维约夫索性将此地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并且报告俄国政府,说:“结雅河是阿穆尔河的主
要支流之一,乌斯特一结雅村位于结雅河同阿穆尔河汇流处,地理条件特别有利,而且满洲居民人烟稠密,所以此地在战略上和商业上均有重要意义,它具备迅速顺利发展的一切条件·因此,我认为应该在这里建立一座城市。”穆拉韦约夫已经决定将海兰泡永久划入俄国版图。
7月22日,穆拉维约夫一行在两艘武装快艇的护卫下旋舶于暖辉。他显得十分自信,昨天在给武装部队司令卡尔萨科夫的信里谈到:“前天,我终于到了这里,途经各哨所时,我很少停歇,有些哨所是在夜间通过的,并未停船。但你则应每哨必停,给新来的移民指定驻地,昨天将军(指奕山)从齐齐哈尔来到援辉想和我谈判,今天我要接见副都统(指胡逊布)。一般说来,满人都非常愿意和我闲谈。’梦这就是说,穆拉维约夫在一路上巡视了所有俄方武装据点,而且布署了大批新的武装移民,在事实上己经占领了黑龙江圳北的地区,谈判的内容不过是逼迫中方接受这一不合法的既定事实而已。
翌晨,即6月2日,中、俄谈判在瑷珲城内正式开始。穆拉维约夫抢先重述了他在历次向清国朝廷复文的主要观点,结论是“必须沿阿穆尔河划定两国边界,办结此事于两国都有好处”。他又补充道:“清国朝廷当前尤须尽快了结,毕竟,我们两国共同的敌人是英国人。”
奕山说道:“两国自康熙朝立约划界,素无相犯,何故毁约?”
穆拉韦约夫质问道:“既然彼得大帝式已经划界,为何我在阿穆尔河北岸见不到一个清国士兵?为何我们在阿穆尔河自由航行而你们不加阻止?”
“胡说,我明明阻止你们,你们强行抢关通行。”胡逊布驳斥道。
熊掌(三)瑷珲谈判
当天的会谈不欢而散,穆拉韦约夫邀请奕山参观自己的旗舰额尔古纳号。据奕山后来奏报:“罗刹开枪放炮,火光明亮,声威赫赫,其余各船,载有鬼兵二三百人,一旦言语不和,罗刹即要逞凶,便是意料中事。”
晚上,奕山召集部属商议:“哎,坚船利炮,又是坚船利炮,这可如何是好?”
“制军,不如打吧。”胡逊布说道,“我听说,罗刹鬼眼睛发蓝,白天不清远处的东西,无法瞄准。”
“胡说,英夷腿还不能打弯呢。”奕山呵斥道。
第二天,俄方正式向清方提交了条约草案:
。两国以阿穆尔河为界,阿穆尔河左岸至河口属俄国,右岸至乌苏里江属中国,其次,以乌苏里江至其发源地,再从发源地至朝鲜半岛为界。
2。在两国界河上,只准两国船舶航行。
两国界河沿岸准予自由贸易。
4,阿穆尔河左岸的中国籍居民,于三年内移居右岸。
5重新审订旧条约(通过双方特派的官员),就涉及两国利益和荣誉的各种事务制定新章程。
6。本条约为旧约的补充。
穆拉韦约夫的副官如此记录谈判过程“此后,总督每日早晚或同副都统会晤,或同首席通事以及其他人员会晤。每次均会谈三、四小时之久。中国官员为了使对方信服中国的声望,信服中国人无可争辩地优于其它民族,施展了种种狡猾手段,实难用笔墨来形容。但是他们却无法始终扮演这种角色,无法掩饰他们木身虚弱无力,他们的国家处一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害怕我国联合英国(中国人与其说不喜欢英国人,不如说是惧怕他们)共同反对他们。”
7月26日,穆拉韦约夫下达了最后通牒,“次日不签条约,就不让江左屯居户及耕地存在。”沙俄将单方面驱逐海兰泡的居民。
奕山和胡逊布屈服了,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退路。
当晚,胡逊布来到海兰泡穆拉韦约夫的营地,痛哭流涕,苦苦哀求,希望:“不要在条约中说‘划界’一词。”
“为什么?”穆拉韦约夫问道。
“私定国界,在我大清是死罪。”
“嗯,对呀,我没有给你们时间获得京师的授权。”穆拉韦约夫善解人意的说,“那么,就改成‘阿穆尔河左岸至海为俄国所属’好啦。嗯,还可以加上‘为了抵御外国人’,这样就顺理成章了。”
于是条约的第一条就改成了“为了抵御外国人,阿穆尔河左岸至海为俄国所属”。
“乌苏里江属于吉林将军管辖,我们黑龙江没有谈判的权利。”胡逊布接着说。
“唉,我也是不通情理的啦,这样吧,改成‘乌苏里江到海的地区,由吉林将军谈判解决。这样你们就没有责任了。”
穆拉韦约夫实际上另有考虑,他在给沙皇的文件中说:“一旦有必要,可以对这句话作出对伐更为有利的解释。”也就为进一步的侵略留下伏笔。
“总督大人,黑龙江以北的居民,能否让他们留下耕种呢?”
出乎胡逊布的意料,穆拉韦约夫爽快的答应了。
在穆拉韦约夫的个人传记里,是这样解释的:“允许居住在左岸的清国居民继续居住,这对我们不但丝毫没有任何害处还有不少好处。满人村屯的面积不到五十俄里,统称为江东六十四屯,居民对我们极为友好,土地耕种得很出色,我们的移民还需要他们的粮食,而中国人也乐意用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来换取我们的各种货物,因此毫无疑问,居住在左岸的满人将有助于我们同对岸居民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我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