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这大概是男神这个词为数不多的、不会引起路人反感的一次用法了……
&esp;&esp;另外很有意思的是,这三位都是从7号门进入的西南大学。
&esp;&esp;而除了袁国粮这一系的三位大佬。
&esp;&esp;一旁的杨开渠和周开达二人,同样也是一对农业领域的传奇师生。
&esp;&esp;其中杨开渠和侯光炯先生一样,目前同样是学部委员级的大佬,立于共和国学术界的最高处。
&esp;&esp;他是如今川省农学院……也就是后世川省农业大学的院长,后世官方对他的定义是我国再生水稻领域的奠基人。
&esp;&esp;要知道。
&esp;&esp;后世的王老和钱秉穹也不过这种评价罢了,像周绍平他们这种“年轻辈”,定义都只是【拓路者】而已。
&esp;&esp;后世赫赫有名的孙晓辉,傅淡如、黎汉云、田彦华、黄国寿、李仁端、李家修等在内的水稻专家,都是杨老的学生。
&esp;&esp;紧接着。
&esp;&esp;徐云又把目光落到了最后一人身上。
&esp;&esp;也就是……
&esp;&esp;尚且年轻的周开达。
&esp;&esp;华夏近代有很多学者为了建设国家付出过努力但却默默无名,例如徐云之前遇到的大于于敏便是如此。
&esp;&esp;而相较大于,周开达显然要更符合“默默无名”这个定义。
&esp;&esp;早先提及过。
&esp;&esp;袁国粮是后世杂交水稻第一人,这种民族认同感不是某些人抹黑一两句就能消弥的。
&esp;&esp;但另一方面。
&esp;&esp;袁国粮的贡献主要在于属于籼米,实际种植面积在2023年并不大——这其实很好理解。
&esp;&esp;举个例子。
&esp;&esp;你家穷的时候啥吃的都没有,吃一顿就得饿两顿。
&esp;&esp;结果某天呢。
&esp;&esp;你爸带了几箱方便面回家。
&esp;&esp;这玩意儿它没啥营养,口味还是贼难吃的酸菜仔鸡面,但问题是它顶饿啊。
&esp;&esp;你家靠着这箱面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直到后来有钱了,家里也还有好几箱这东西。
&esp;&esp;可那时候你已经餐餐大鱼大肉,自然不可能吃这种口味古怪的方便面了。
&esp;&esp;于是你便只好把它放到了储物间。
&esp;&esp;一来是留个念想,这种东西丢了也舍不得。
&esp;&esp;二来是万一今后又因为啥原因穷了,这玩意儿还能拿出来顶饿。
&esp;&esp;袁国粮的籼米就属于这种情况。
&esp;&esp;那么问题来了。
&esp;&esp;你能说因为现在你餐餐大鱼大肉,所以就忘了当初方便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