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前仅能从美因兹大主教那里,领取少量的年金作为生活费用,而库斯特和彼得两人,却因他的发明而成为巨富,财源滚滚而来。
古登堡在1468年去世,他生前所改良的印刷术,首先传到意大利和瑞士,以后20年间,印刷术已普及全球。
与古登堡同时代的印刷者,都自己动手制造铅字。
不久,专门从事印刷业的印刷厂出现了,而将制造铅字的工作交给另一些工人去做,这种铅字制造厂,从16世纪以来直到20世纪初,都非常昌盛。
随着铅字制造术的改良,出现了能将旧的铅字重新制造使用的自动铅字印刷机。
此后,印刷机也由木制的改为铁制的,可大量印刷。
但是在印刷过程中,最困难也最辛苦的制字工作,长期以来,仍完全使用人工,将铅字一一拣起,再装进排字版中。
工人们必须依照一年份的次序,将所有铅字排好,才能印刷。
虽然人们努力不懈地研究改良植字机,但是所发明的植字机都有两大缺点。
一个是这些铅字机只能依照指定的次序排列铅字,而无法在一页的空间内,将这些铅字排列整齐,不是太挤,就是太空。
另一个缺点就是用过的铅字母型无法再拿回铅字库里。换句话说,植字机械化并不够顺利。
1886年,商品化的铸造排字机终于出现了,也解决了上述的各项问题。
顾名思义,这种机器能将一条铅字,自动地组成-行行的字,而且铅字母型用过之后,还能拿回铅字库中,这样即可反复使用。
机器上还有与打字盘相似的键,但是这种机器也有许多缺点,比如由于机型不同,铅字的大小种类不一,不能通用。
而且用一行行铅字印刷,不如植字依序排列的印刷美观。
以后又有自动铸造制字机等新式机械被发明出来,自动植字机器减轻了植字工人的负担,但是植字工人仍有存在的必要。
因为,如果将同型的铅字连续的制成一长条,当然人工比不上机器,但是在使用大小不等的铅字来印刷时,植字工人就远胜过机器了。
1422年,卡克斯顿生于英国莱特州,他年轻时在一位丝织商人那里当学徒,老板死后,他渡海到比利时的布鲁日当学徒。
学徒生涯结束后,他不愿再回英国,他认为留在欧洲大陆可赚到很多的钱,使他成为巨富。
不久,他成为一位公爵夫人的高级顾问,打入了,上流社会。
1472年他为了处理这位夫人的事情前往科伦,在这里意外获得了学习印刷的机会,两年半后,他辞去--切职务,留在布鲁日,开始从事印刷事业。
两年后,他的成品继续问世,他将法国文学译成英文,介绍给英国大众。
接着他又印了一部《国际象棋竞赛法》而名闻遐迩。
名利双收后,他决心回到祖国,继续从事印刷事业。
1477年,卡克斯顿发表了他回国后的第-部作品《哲学家的名言》,以后他陆续发行了80本以上的书籍,其中包括他自己译的法文书。
其中较为特殊的是,1481年他出版的《出界之镜》,书中的插图是他自制的版画。
他最大的贡献,是将优美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给社会大众,而这些文学作品也因此而流传至今。
从古登堡和卡克斯顿的时代到现在再到后来,印刷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印刷术是人类重大发明之一,后来所使用的照相版也是活版印刷法的一部分,以后可能会有更进步的方法来处理。
而一本书的纸字和其它印刷工作,不用铅字印刷的时代,或许也会来临。
(https:biquge83_83979c31487216。html)
chaptererror();
1秒记住笔趣阁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biiduoxs。com
app2();
read3();看小说,630book。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