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细说三国在线阅读免费 > 第57章(第1页)

第57章(第1页)

曹军是在当阳县的长坂坡追到刘军的。曹操本人丢下了笨重的&ldo;大行李&rdo;,选了五千名骑兵,一日一夜跑了三百多里。

刘军的一方面,虽则于战败以后有张飞带了几十个人在桥边断后,暂时阻挡了曹军一下,却也无法转败为胜,只得改变路线。不向正南的江陵走,而向东南的汉水走。走到了汉水边,等侯关羽的&ldo;船队&rdo;开到,刘备、张飞与一群新败之兵都一起上了船(难民大概是只得留在长坂坡到江陵的路上了,不可能也到汉水边,与刘军一齐上船)。

刘、关、张、赵四人与几千兵士到了江夏郡,与刘琦会合。刘琦的兵较多,有一万以上。双方的兵力,合起来勉强可以号称两万,与曹操的二十几万,不成比例。除非发生奇迹,刘备、刘琦的两万人如何能抵得住曹操的十倍以上的敌军呢?

然而,奇迹终于发生。诸葛亮走到刘备的身边,向刘备说:&ldo;事态很急了,请你派我到孙权那里,向孙权求救。&rdo;刘备于是就派了诸葛亮当他的代表,乘船向东。

孙权本人这时候不在吴县,不在曲阿(丹田),不在京口(镇江,丹徒),不在秣陵(南京),而在柴桑。

柴桑是一个依山而筑的城,在今天江西九江之西南的德化县。

孙权也正在为曹操的席卷荆州而焦虑,被曹操&ldo;与将军会猎于吴&rdo;的诺言弄得七上八下。他的第一助手长史张昭,竭力主张干脆向曹操投降。张昭的理由:一则力量不成对比;二则当年孙策曾经在临死之时交代过:倘若打不了胜仗(正复不克捷),&ldo;缓步西归,亦无所虑&rdo;。

孙权的另一助手&ldo;中护军&rdo;周瑜,却一贯地主战,周瑜不是一个在参谋业务中磨练出来的精打细算的人;他是一个气冲斗牛、勇冠三军的英雄,从来不把数目字看成机械性的决定因素。对曹操的大兵团的实力,压根儿看不起。

孙权在当时年纪不到三十(虚岁二十七,实岁二十六),虽则消灭过庐江太守李术与江夏太守黄祖,还不曾有过与头等角色较量较量的经验。

孙权之所以拿不定主张,由于一方面他不能不承认曹操的威望高、兵多、能力强;另一方面,他却不能甘心把哥哥孙策辛苦得来的江东六郡,轻易送给曹操。

诸葛亮到达柴桑,孙权立即召见,问诸葛亮:&ldo;你从荆州来,荆州的情形如何?&rdo;请葛亮说:&ldo;很糟,曹操十分厉害,刘豫州吃了败仗&rdo;(刘备在当时常常被喜欢他的人称为&ldo;刘豫州&rdo;。因为他以前经陶谦荐举,担任过豫州刺史;后来,于徐州被吕布偷占了以后投奔曹操,又被曹操推荐,做了豫州牧)。孙权问诸葛亮:&ldo;你看我应该怎么办?&rdo;诸葛亮说:&ldo;这个,要请您自己决定。您估计一下,倘若能够以江东六郡的力量,抵得住曹操八个州及一个部的力量,那么就不妨早一点对曹操翻脸。反过来说,倘若自问力量不足以与曹操对抗,那就索性对曹操屈服,按兵不动,把甲胄封存起来,静候曹操派人来接收。这两种办法,随您采取一种。最坏,莫如狐疑不定,表面上对曹操服从,事实上又要保存独立,那就快要大祸临头了。&rdo;

孙权说:&ldo;你们的那一位刘豫州,他作何打算?&rdo;诸葛亮回答:&ldo;刘豫州的情形和您不同。他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他是汉朝皇室的一分子,对曹操这个把持汉朝政权的奸臣是没有妥协的余地的。况且他又是英才盖世,早就成了全国人士所崇拜的偶像,各方慕他的名而来效力献身的人极多,很像大小河流的水都奔向大海一样。刘豫州能否战胜曹操,听由老天爷来决定;即使败了,也无所谓。他是无论如何,不能向曹操投降的。&rdo;

孙权被诸葛亮的这一番话气得勃然大怒。孙权心里在想:&ldo;你们的那一位刘豫州是&lso;英才盖世&rso;,不能考虑投降!我孙权就不是英才盖世?你竟然劝我考虑投降!&rdo;

孙权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赶紧向诸葛亮说:&ldo;你也不必多说了,我掌握了全部江东领土,我手下有十万雄兵,怎么可以受别人(曹操)的控制?我早就决定了,与刘豫州合作,共同抵抗曹操。但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不久,能不能作战呢?&rdo;

诸葛亮回答:&ldo;刘豫州还有不曾伤亡的精兵与关羽所率领的水军一万人之多,刘琦在江夏郡的战士,也不少于一万人。曹操的兵虽多,听说他们在追击刘豫州之时,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弄得精疲力竭,这叫做&lso;强弩之末&rso;,没有什么可怕。他们是北方人,不长于在水里打仗;所掳胁的荆州军民,对他们口服心不服,不能合作。孙将军,您倘若能派几员猛将,带几万兵去,与刘豫州并肩作战,&lso;协规同力&rso;,一定可以击败曹操的军队,造成孙、刘、曹三方鼎立的形势。&rdo;

孙权听完诸葛亮的这一番话,很高兴。立刻下令周瑜、程普、鲁肃三员大将,领兵三万,去江夏郡与刘备、刘琦合作,共同抵抗曹操。

在诸葛亮未到柴桑以前,孙权已经先后听到过鲁肃与周瑜的主战论调。诸葛亮并不是第一位劝孙权对曹操作战的,而是第三位,也就是最后一位贡献这个主张给孙权的人。然而发生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诸葛亮,不是鲁、周二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