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一九四二年五月,美国人约瑟夫?w?史迪威中将在缅甸的失败途中
度过了他人生中第六十个诞生日。
第七章 孤旅
……中国远征军惨败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三点:
一、中英战略矛盾,英方别有阴谋。(略)
二、中国迁就英美,放弃指挥权,蒋介石应负最大责任。(略)
三、中国远征军将领的失职。罗卓英和我都有责任,罗卓英的责任更
大……我的最大责任是未与史迪威、罗卓英彻底闹翻,未能独断专行……‐
‐摘自杜聿明回忆录《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
1
缅北的五月,烈日当空。
在曼德勒通往缅北密支那的公路上,沥青被太阳烤化了,车轮碾过,
路面泛起许多深深浅浅和许多凌乱不堪的车辙印。对于大势已去的中国远征
军来说,只有回国才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士兵头顶烈日,背负沉重的武器,
队伍好像一条精疲力竭的灰色河流,沿着河谷公路缓缓行进。
起初,中国大军每天都能遇上一两次向西转进的机会,例如&ldo;d
iaiphal(印度英帕尔)‐‐215k&rdo;,&ldo;diakohi
a(印度科西玛)‐‐278k&rdo;,等等。越往北进,三岔路口便越少,
类似的路标牌也越稀落,但是默默行进的中国大军对这样的机会仿佛视而不
见。士兵们全都步履蹒跚表情冷漠,他们毫不停留地越过这些路口继续北进。
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中国人回国的步伐。促使中国人铤而走险的精
神动力不仅源于传统的民族向心力,还来自某个强大的长官意志。此刻,驱
动这条灰色河流汹涌北进的长官正埋在吉普车的后座上昏昏欲睡。
对远征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军长杜聿明来说,在他已经度过的二十年戎
马生涯中,再没有比此刻心境更加复杂、更加凄惶的时候了。同古之战坐失
良机,曼德勒会战化为泡影,腊戌失守,史迪威又屡屡电令远征军撤往印度。
一九四二年四月三十日,蒋介石又电询杜聿明,撤回国门有无把握?杜答,
已令第五军主力抢占密支那,可望成功。
其实,杜长官并非不知道形势的险恶,他之所以这样报告委员长,是
因为他明白,委员长能够容忍打败仗的将军,却不能容忍部下对他有哪怕一
丝一毫的不忠诚。在去向问题上,只要他表现出一丝犹豫或者不坚定,那么
第二天坐在就不在是他而是别的什么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