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时,天井的上空突然响起巨大的轰鸣声,内行人一听就知道,那声音是直升机发出来的。此时,覆盖在天井上的伪装网徐徐拉开,不一会,一条粗大的绳梯从天而降,落在天井的中央,显然,绳梯从直升机上放下来的。
黎杰携带着简单的必需装备从侧洞中冲出来,在众人的注视下,抓住绳梯就往上爬。黎杰身边的风在呼呼作响,机翼旋转产生的风所引起的巨大涡流把绳梯吹得左右摇晃,但是,他却爬得很稳,扎实的基本功、强健的体魄以及心中坚强的信念也让他摒弃一切杂念,心里没有丝毫的紧张和害怕。
爬上直升机后,黎杰才发现刘参谋也在上边,另外就是飞行员,再没有其他人了。
直升机上的绳梯慢慢回收,透过薄薄的夜幕,黎杰看到,下面的伪装网又被重新拉上,那个巨大的天井的口逐渐消失,从如此近距离的空中看去,也丝毫看不出破绽。
黎杰同刘参谋打了个招呼,刘参谋冲黎杰笑了笑,两人都没再说话,黎杰心里清楚,刘参谋是来送自己最后一程的,刘参谋也知道黎杰此时的心情,所以两人都在刻意保持某种默契,都选择了沉默。
直升机在茫茫的夜空中航行,除了驾驶舱里闪烁的仪表和地面上偶尔闪过的昏黄的灯光,在黎杰他们眼里,整个世界仿佛已经完全浑然一体了。
直升机一直向东,在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航行后,地面上的灯光逐渐消失,直升机飞到了海上,直升机前方的夜空偶尔闪过一排光柱,那是夜航海船上的探照灯发出来的。
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航行,前面的海上突然出现一个硕大而明亮的光点,机载电台里也传来了蜂鸣音,声音按照一长三短的节奏反复鸣叫,飞行员打开了直升机的照地灯,然后扭头告诉黎杰道:&ldo;目的地即将达到,请做好空降准备。&rdo;
黎杰简短地答了声&ldo;是&rdo;后,就着手准备,此时直升机已经达到那个明亮光点的上空并悬停在那。在直升机上探照灯的照射下,黎杰清楚地看到,海面有一艘大型驱逐舰正在航行,舰桥上悬挂着一面硕大的美国国旗,至于那个光点,则是舰艇前甲板上直升机着陆区的指示灯发出的光。
&ldo;海面风向西北!风力五级!直升机航速40节!与舰艇相对速度为零!机舱距地面高度2米!适合机降!&rdo;飞行员大声报出相应参数,直升机在这种航行中的舰艇上着陆是一个高难度的科目,其飞行参数要求绝对精确,飞行员必须具有丰富的飞行经验和极好的心里素质才能完成。
黎杰站起身来,朝刘参谋敬了个礼,然后朝舱门走去,刘参谋抢上前来,与黎杰拥抱告别,刘参谋是知道黎杰参加这次行动的少数人之一,他很清楚黎杰此去将意味着什么,所以在黎杰即将出舱的那一刻,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忍不住用这种军队内的非常规方式与自己的战友道别。
黎杰拍了拍刘参谋的肩,刘参谋松开了双臂,黎杰转身来到舱门口,然后以一个漂亮的姿势跳出了舱外。
因为直升机离地面不高,黎杰落地后,双脚稳稳地站在了甲板上。
黎杰离机后,直升机猛地一个拔高,在一定的高度上绕着军舰飞了一圈,然后掉头离去,机身很快消失在苍茫的夜幕中。
一直到直升机的身影消失后,黎杰才慢慢站起身来打量周围的情况,这是军舰上前炮台前一个专用的直升机升降台,周围空荡荡的,灯光下,几个美国水兵正靠着甲板边上的栏杆一边喝着饮料,一边用若无其事的眼光瞪着黎杰。
一个佩戴上校军衔的美海军军官在一个少校和一个上尉的陪同下来到黎杰面前,黎杰朝敬礼,上校和另外两个美军军官回礼,上校握了握黎杰的手,用英语说:&ldo;我是海军陆战队第四团团长杜克上校,欢迎麦肯中士来到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四团第一营第六连!&rdo;
黎杰的英语水平很高,与美国人交流没有任何问题,他用英语回应道:&ldo;谢谢,我很荣幸能来到这里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与诸位并肩作战。&rdo;
杜克上校想要给黎杰介绍了随同他来的两位陪同人员,黎杰已经主动在跟那两位握手打招呼了:&ldo;非常高兴见到两位,劳伦斯营长和马克特连长。&rdo;那个少校和那个上尉一边和黎杰握手,一边用惊异的眼光看着黎杰,他们不知道今天下午黎杰在中国军队秘密基地训练时就已熟悉了他们档案里的所有情况和照片,所以惊讶于黎杰能在上军舰的第一时间内就能认识他们。
杜克上校诙谐地说:&ldo;看来麦肯中士是我们这的老兵了,对我们这很多情况都了解得很清楚,这样也好,我就省得给麦肯中士介绍了,要知道,我平时最讨厌的事就是给别人介绍别人。&rdo;
黎杰就笑了,那个营长和连长也跟着一起笑了。
劳伦斯营长对杜克上校说:&ldo;上校,我想我们该先给麦肯中士安排一下住处再聊其他的,你先回办公室吧,他的事由我们来负责,麦肯中士隶属于三排三班,现在我们就带他去那里报到,你如果还有什么事想找他谈,你给我打电话,我带他来见你就行了。&rdo;
杜克上校同意了劳伦斯的提议,他赞许地拍了拍黎杰的肩膀就离开了。
上校和上尉带着黎杰来到军舰的d区,这里是海军陆战队的住宿区。黎杰惊讶于老美军队里的娱乐设施怎么会这么齐全,几乎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同时他们在这里的表现好像也显得过于慵懒和悠闲,拿中国军队内部的话来说,就是&ldo;没有一点兵的样子。&rdo;这与中国军队的内务条令和所提倡的传统的吃苦耐劳精神好像有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