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无意接受与两个能危及帝国安全的大国的永久和平,这几乎是
肯定的。然而,暂时的和平却能使他离间英法得手,将之各个击破。他讲得
如此真诚的原因就在于此。由于元首呼吁和平,德国全境都出现了如释重负
的轻松感,甚至还举行过为时过早的庆祝活动。次日,法国总理达拉第迅速
对此作出答复,使欢庆情绪稍微减轻。他宣布,除非保证让法国取得&ldo;真正
的和平和普遍的安全,否则,法国决不放下武器。&rdo;日子一天天过去,伦敦
又无消息传来,柏林的希望便增加了。然而,元首却作了最坏的打算。10
月9日,他发布了&ldo;第六号战令&rdo;。该战令扼要地说明了入侵将如何通过卢
森堡、比利时和荷兰进行。
次日上午11时,7名军事将领前来总理府报到。在发布新的指示前,
希特勒宣读了一份备忘录。这份备忘录是他自己写的。表明他对军政历史颇
有些研究。他说,自1648年第一帝国分裂以来,德国和西方就是敌人,
而这个斗争&ldo;也必然会这样或那样打下去,打个水落石出。&rdo;但是&ldo;对立刻
结束战争&rdo;,他并不反对,只要在波兰取得的成果能被接受。希特勒未征求
这些将领的意见,他们也未提什么。他们只被叫来为德国的战争目标签字画
押:&ldo;毁灭西方国家的力量和能力,使之永不能再反对欧洲日耳曼人民国家
之巩固和进一步发展。&rdo;
有人提出反对,认为不宜仓促发动进攻。希特勒承认这点。但时间在
敌人那边。由于与俄国签订了条约,在波兰又取得了伟大胜利,德国终于可
以‐‐多少年来的首次‐‐在单一的战线上发动战争了。取得了东方后,陆
军便可倾全力对付英国和法国。这是个可能突然结束的形势。&ldo;不管是什么
条约或公约,都不能确保苏联长期保持中立。&rdo;令苏联不发动进攻的最大保
障是&ldo;立刻显示德国的力量。&rdo;
再者,是否有希望得到意大利的援助,这主要要看墨索里尼还能活多
久。罗马的形势有可能瞬息即变。比利时、荷兰和美国的中立也一样。在许
多方面时间都对德国大大不利。目前,德国虽占有军事优势,但英法两国正
在缩短差距,其战争工业可使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原料。若持久进行战争,
危险必大。帝国的粮食和原料的供应有限,而德国战争的生产基地鲁尔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