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欧阳大人此言差矣。&rdo;倒是一边地户部侍郎赵贞吉,先站了出来。
&ldo;孙子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rdo;赵贞吉迎声答道,&ldo;萧大人此举,想来便是攻心之术。与当年诸葛孔明七擒孟获,有异曲同工之妙。&rdo;
&ldo;蜀之孟获,不过是群蛮夷之辈,而蒙古铁骑曾经入我中原,奴我百姓近百年,两者又如何可相提并论。&rdo;欧阳必进回道,&ldo;与北方和解,历朝也多有之。可是一旦北方养成气候,便又会挥兵南下,前车之鉴。岂可忘却。&rdo;
&ldo;欧阳大人。&rdo;萧墨轩的声音虽然低沉,却是十分的清晰。&ldo;在下所为无论对错,都是为了皇上,为了朝廷,为了我大明朝千千万万的百姓。请问欧阳大人,眼下步步紧逼,又到底是为了什么?&rdo;
&ldo;萧大人是为了朝廷,为了百姓,难道在下就不是朝廷的官员,就不是为了朝廷,为了百姓了?&rdo;欧阳必进口中所说出的话。倒也是掷地有声,&ldo;萧大人煞费苦心结交俺答,如此低声下气,不惜用馈粮的办法。就不怕丢了我大明朝的脸?&rdo;
&ldo;臣赞同欧阳大人的说法。&rdo;大理寺卿万寀,也出列和道,&ldo;眼下该议的事。并不是该如何与鞑靼议和,而是与根本不该与鞑靼议和。鞑靼狼子野心,与其议和,分明就是养虎为患。况且萧墨轩纵意妄为,目无朝廷和皇上,私馈敌粮,以国帑结敌之欢心,我大明国体,损之无颜。&rdo;
&ldo;臣请恳请皇上治萧墨轩之罪,以儆效尤。&rdo;寀前,跪倒嘉靖面前。
&ldo;臣等请治萧墨轩之罪,以正国体,儆效尤。&rdo;呼啦啦地,大殿上跪下了一大片人来。
红的,青色连成了一片,直从嘉靖帝的玉阶下,一直排到了城楼门口。
且不论萧墨轩行事如何,只说根本不该和俺答议和,更不能开边贸,这便是他们的想法。
嘉靖帝本来就恨俺答,心里存了犹豫,此时再紧逼一步,点破其中利害,再牵连上国体,也便就是他们的算计。
&ldo;启奏皇上。&rdo;这边一帮人刚跪下,对面列中又站出了袁炜,&ldo;微臣以为,若是俺答诚心归降,以此换得我大明北关稍安。朝廷也可乘此机会,修养生息,修筑军事,未必就是坏事。&rdo;
&ldo;我大明近年以来,南方倭寇未绝,各地又是天灾不断。若是北关稍歇,对我大明,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rdo;袁炜上前奏道,&ldo;故而萧墨轩若是真能促成此事,未必不是一件功劳。&rdo;
&ldo;皇上。&rdo;欧阳必进见袁炜出来说话,连忙抬起头来,&ldo;袁大人所说,实在是误国之言,便是信谁,又怎能去信蒙古人。皇上莫忘了土木堡和庚戌之变。&rdo;
&ldo;这天下的事情,哪有一成不变的道理。&rdo;袁炜有些不满的回道。
&ldo;皇上,朝廷里藏了这么些奸臣,天下如何大治。&rdo;欧阳必进此时哪里还顾得了袁炜也是阁老的身份,只想一心赢下这场。
&ldo;欧阳大人。&rdo;袁炜也没想到,欧阳必进居然会这么赤裸裸的攻击,顿时也有些怒了,&ldo;吃坏了东西,还可以吃药,说错了话,可是收不回去。&rdo;
&ldo;在下何必要收回去?&rdo;欧阳必进地一张脸也涨的通红,&ldo;袁大人你既是阁老,读过地书自然也比在下多,这历朝历代,和北方议和的,哪一回长久过?又有哪一回不是反受其害。&rdo;
&ldo;汉武帝当年先是和匈奴议和,韬光养晦,然后一击而成,难道就不是先例了吗?&rdo;袁炜毫不嘴软的反驳。
&ldo;我看你们这些人,不分青红皂白的肆意攻击萧大人,才是心有所谋,才是真正的奸臣。&rdo;袁炜的手指,也几乎要抵到了欧阳必进的额头上。
&ldo;在下可从来没有私交于敌,也从来没有目无朝廷,目无皇上,更是没有帮私交鞑靼的人说过话。&rdo;欧阳必进被袁炜的手指低在脑袋上,顿时也是一肚子的火,&ldo;刷&rdo;地一下便站起身来。
&ldo;孰是奸臣,自己已经显露出来了。&rdo;欧阳必进抡起手上的玉圭,打开袁炜的手臂。
‐
&ldo;你……&rdo;袁炜被欧阳必进这一下,顿时气的不轻,&ldo;当着皇上和这么多大人地面,你居然敢动起手来了。&rdo;
&ldo;奸臣者,人人得而诛之,又岂是一个打字可止。&rdo;欧阳必进也是红了眼。
&ldo;那我就打你这个奸臣。&rdo;袁炜怒喝一声,抬手就揪住了欧阳必进的衣领。
&ldo;打奸臣……&rdo;大殿上,当着嘉靖皇帝的面,两群人顿时挤作了一团,一边骂骂咧咧地,一边拳脚相加。
嘉靖依旧端坐在龙椅上,背靠椅背,用左肘支住了身体,哭笑不得的看着眼前这一幕闹剧。
朝堂上斗殴的例子,在大明朝的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过,可是眼下这一幕就活生生的发生在自己面前,让嘉靖的头脑里面,一阵阵发涨。
自己难得上一回朝,虽然之前早已经想到过,这一回肯定没那么容易收场,可是也断断没想到,这帮朝臣会在大殿上上演一幕全武行。
除了严嵩,徐阶,萧家父子和少数一些人外,其他的人几乎全都加入了战团。
一阵阵呵斥声,和衣服撕破的声音,充斥了整座大殿,一顶乌纱帽,也不知道是谁头上的,忽然飞上了半空中,又落了下来,掉在嘉靖脚尖前两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