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华夏真相集读后感 > 第五十六集 天怒人怨(第4页)

第五十六集 天怒人怨(第4页)

册拜斛瑟罗之子阿史那怀道为西突厥十姓可汗,原授右武卫将军、兼蒙池都护不变,以制衡东后突厥可汗默啜。

自垂拱以后,西突厥十姓部落频被东突厥默啜侵掠,死散殆尽,跟随斛瑟罗徙居内地者不过六七万人。少数残部又多为突骑施部所并,故此西突厥阿史那氏于是渐绝。

是月又拆毁三阳宫,以其木材重作兴泰宫于万安山。二宫皆是武三思建议为之,以请太后每岁临幸避暑之用,功费甚广,百姓深以为苦。

左拾遗卢藏用上疏:今朝廷近臣多以顺意为忠,具僚皆以犯忤为戒;致陛下不知百姓失业,大伤陛下之仁德。陛下诚能以劳人为辞,发制罢之,则天下皆知陛下苦己而爱人也。

武后览奏赞其耿廉,但却不从。

壬子日,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李迥秀收受贿赂,被监察御史马怀素劾奏。女皇命人按察核实,遂将李迥秀贬为庐州刺史。

似武三思这般拆而复建,费资巨万反而有功,此谓只许皇亲浪费,不许百官贪污。

太后理政,尝与宰相议及诸州县刺史、县令优劣。

宰相李峤、唐休璟等人上奏:窃见朝廷物议,远近人情,莫不重内官,轻外职,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诉。比来所遣外任,多是由朝中贬累之人;风俗不澄,实由于此。自今而始,望于台、阁、寺、监诸官中妙简贤良,使分典大州,共康庶绩。臣等自请辍其近侍之职,率先具僚外任,以为朝廷分忧。

太后准奏,因命书名探查,得韦嗣立及御史大夫杨再思等二十人。乃制命各以本官检校诸州刺史。其后发现二十人中,政迹可称者,唯常州刺史薛谦光、徐州刺史司马锽而已。

宰相苏味道谒请归葬其父,制命州县供给葬事费用。苏味道因仗势侵毁乡人墓田,又役使过度,被监察御史萧至忠劾奏,苏味道遂被左迁坊州刺史。

夏四月,寿安县兴泰宫建成,武皇太后驾幸于此。因狄仁杰已死,以为无人劝阻,于是复税天下僧尼,作大佛像于白司马阪,令春官尚书武攸宁检校督造,糜费巨亿。

内史李峤上疏谏道:天下编户,贫弱者众。造像钱见有一十七万余缗,若将散施,人与一千,济得一十七万余户。拯饥寒之弊,省劳役之勤,顺诸佛慈悲之心,沾圣君亭育之意,人神胥悦,功德无穷。臣以为方作过后因缘,岂如见在果报?佞佛不如济民多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监察御史张廷珪亦上疏谏道:臣以时政论之,则宜先边境,蓄府库,养人力。以释教论之,则宜救苦厄,灭诸相,崇无为。伏愿陛下行佛之意,务以理为上,不以人废言。

太后乃罢是役,并召见张廷珪,深赏慰之。

同月,相王府长史姚元崇以母老为由,固请归乡致仕侍母;武皇不从,并使其兼知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反而升官,就此入阁拜相。

又以天官侍郎崔玄暐同平章事,召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检校汴州刺史韦嗣立赴兴泰宫侍驾。又以李峤同凤阁鸾台三品,李峤自请解内史之职,更以神都副留守杨再思为内史。

杨再思名綝,字再思,郑州原武人,出身于弘农杨氏原武房,东汉太尉杨震之后。今既入阁为相,专以谄媚取容为务。

司礼少卿张同休乃张易之族兄,尝召公卿宴集,酒酣之际调戏杨再思道:我观杨内史面貌,不类华夏之种,倒酷似高丽夷族也。

杨再思非但不怒,反而欣然嘻笑,当即剪纸帖巾,反披紫袍,离席亲跳高丽舞蹈,举坐大笑。时座中有人称誉张昌宗之美貌曰:六郎面似莲花。

众人无不附和,惟杨再思独自说道:我谓不然。乃莲花似六郎耳。

甲午日,太后自兴泰宫还于东都。次日,便有御史上奏:今有张昌宗诸弟司礼少卿张同休、汴州刺史张昌期、尚方少监张昌仪,皆都坐赃下狱。

武皇闻奏惊怒,诏命左右台共同鞫之;张易之、张昌宗放纵诸弟,亦命同被鞫审。

五日之后,司刑正贾敬言上奏:张昌宗强行低价购买人田,应征铜二十斤为惩。

武则天制曰:可。

逾数日,御史大夫李承嘉、中丞桓彦范联名上奏:自张同休兄弟获赃共四千余缗,张昌宗依法连坐,应予以免官。

张昌宗罚铜认之,闻说免官便即奏道:臣有功于国,所犯小过,不至免官。

太后问诸宰相道:昌宗有功于国乎?

杨再思奏道:昌宗合神丹,圣躬服之有验,此乃莫大之功。

太后闻奏大悦,因赦张昌宗之罪,并复其原官。左补阙戴令言闻此,便作《两脚贼狐赋》,以讥杨再思谄媚之状。

杨再思读之恼羞成怒,便将戴令言贬出京城,降为长社令。然而为息众怒,亦奏请将张同休贬为岐山丞,张昌仪贬为博望丞。

鸾台侍郎韦安石乃北周大司空韦孝宽曾孙,见杨再思奏赦张昌宗之罪,遂复举奏张易之罪状,历历可查,不容置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