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戢黎说:&ldo;郧子已经斩首了郧国夫人,请求我王和秦公的原谅,并且愿意割让郧关,送来金银求和。&rdo;
众人一听,那叫一个解气,如今这个年代,有才华的女子,乱政的女子,或者是扭转乾坤的女子多不胜数,不过像郧国夫人这种,目光短浅,还活的好好儿的,吴纠也是头一次见。
如今郧子终于狠下心来将郧国夫人斩首示众,也算是大快人心。
卿大夫一听,都觉得十分解气,不过斗祁却皱了皱眉,毕竟再怎么说,郧国夫人都是长郧姬的亲娘,自己大哥又与长郧姬准备着婚事,现在亲娘被斩首了,母国又面临被吞没的危险,斗祁真是替他大哥操碎了心,不知这婚事,会不会因为楚国与郧国的关系而作罢。
自然了,斗祁皱眉的关系,并不只是长郧姬一个,还有其他的。
吴纠说:&ldo;如今郧国打算求和,诸位爱卿可有什么高见,到底是和,还是打?&rdo;
路寝宫一下就沸腾了起来,大部分的人,有七成站出来请吴纠一战到底,还有人主动请缨,毕竟郧国如今被扣押了很多俘虏,还斩首了大将军,这样一来,郧国其实外强中干,根本不够看的,楚国只需要一口气,就能将郧国整个吞下肚子。
很多士大夫们站出来主战,斗祁却有些忧心冲冲,皱着眉,此时蒍吕臣则是站出来,拱手说:&ldo;王上,吕臣有话,并非扫各位卿大夫们的兴,只是郧国这一战,不打为好。&rdo;
士大夫们纷纷看向蒍吕臣,方才主战派有很多都是蒍家的人,如今家主站出来打他们的脸,瞬间脸色都不好看了。
蒍家都要不太服气他们的新宗主,因为蒍吕臣年轻,而且和彭仲慡似的,不识时务,还是个书呆子,大家自然看不起他。
吴纠说:&ldo;司败不妨直言。&rdo;
蒍吕臣拱手说:&ldo;王上,如今我国与秦国之间,仅仅夹着一个郧国,而郧关以北,已经是秦国的地界,若是我楚国想要攻打郧国,必须越过秦国的地界,借道攻打郧国,就算一口气能攻下郧国,那么郧国的地盘子,却夹在秦国本土,与新得到的庸国附属之间,这样一来,我楚国与秦国的土地交错复杂,极为不便于治理,还会加速我国与秦国的利益冲突……王上,远交而近攻,如今秦国与我国因为土地并不接壤,而默认了结交的关系,若是土地一旦接壤,秦国素有虎狼之名,立刻会与我国从结交变成进攻的关系,如今楚国百废待兴,内忧未除,绝不能与秦国交恶,请我王三思!&rdo;
吴纠听着蒍吕臣的话,说的井井有条,头头是道,他的话,简直说出了斗祁的心声,斗祁一方面担心大哥的婚事,另外一方面也是担心蒍吕臣所说的。
秦国强大,他们一直以来向北对抗西戎人和北狄人,如今的秦伯赵说,已经刚开始把野心往中原内地转移,因此若是与秦国正面交锋,恐怕谁也讨不得好处。
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钱。
明摆着,打仗要用钱,就算只是打一个弱小的郧国,也需要用钱,再者说了,郧国面临的是灭国之灾,士兵能不倾尽全力么?这一场战斗,虽然囊中取物,但注定是一场苦战。
不只是人力的苦战,也是财力的苦战,春秋战国打仗,完全比拼的就是财力和人力,首先要有财力,没有财力根本没办法打仗。
之所以清晚期,有那么多卖国求和的不平等条约,一方面是因为清政府的无能软弱,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钱的问题,就算求和需要白花花的银子,还有割让土地,但是也比打一场仗要&ldo;便宜&rdo;许多。
这样比较下来,可想而知,打仗需要浪费多少钱财,而这些钱,都是从百姓头上一点点咖嗤下来。
斗祁也站出来说:&ldo;王上,祁也认为,此战,可免则免,不如接受郧国归降,将郧国将为我国附庸,令郧国年年进贡,年年朝拜,也可免去征战之苦。&rdo;
吴纠知道,虽然楚国强大,但是自己新王登基,又做了这么多事,一直在打仗,虽然有很多不可避免,但是钱财的确有所损失,如今楚国已经震慑了周边,得到了威信,也应当发展一下国内,安定百姓,振兴经济,这样才好养精蓄锐。
不只是斗祁和蒍吕臣,彭仲慡和潘崇也站出来应和,虽然七成的人主战,但是主和的都是大司马、莫敖、司败这样的高层人物,士大夫们顿时又随风倒,最后只剩下三分的人主战。
吴纠想了想,便说:&ldo;诸位爱卿所言甚至,郧国这一战,寡人也以为还是作罢。&rdo;
他说着,又说:&ldo;潘崇。&rdo;
潘崇立刻站出来,说:&ldo;崇在!&rdo;
吴纠说:&ldo;交涉郧国的事情,就由你来主持,务必给寡人一个满意的答复,虽然这一仗不打,但是也不能让郧国再猖狂下去。&rdo;
潘崇立刻拱手说:&ldo;是,崇领诏!&rdo;
吴纠点了点头,随即又说:&ldo;既然说到民生这个问题上,寡人倒是有一件事情,想了很久,趁着这个时候,与大家说道说道。&rdo;
众人立刻看向吴纠,不知他要说什么,吴纠笑眯眯的说:&ldo;如今我楚国已经扬威千里,又与周国修好,可谓是暂时平定外患,短时间内,恐怕周边国家都不敢与我楚国抗衡,那么寡人想着,就该发展发展我楚国内部……寡人想……&rdo;
他说着,顿了顿,扫视了一眼众人,说:&ldo;办几所学堂。&rdo;
他这么一说,众人还以为什么大事儿,原来是办学堂,很多士大夫心想,就跟谁没办过学堂似的。
其实学堂这个东西,早在西周就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周朝有大司乐,其实就相当于彭仲慡现在的乐尹,音乐在那个年代,是具有礼义教化的作用,因此大司乐乃是学堂的最高领导,就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局局长。
西周有贵族学堂,也有乡学,当然都是针对有钱人有权人准备的,平头百姓根本不会去上学,因为那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有时间多种块地,还能糊口吃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