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查中,我请部分教师根据评语的形式写出自己认为在品德方面的理想学生。结果,写出来的并不是教育目标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了教师们的艺术加工,体现了教师一定的主观意向。
这些差异主要反映在教师对评语的选用上。有的强调思想政治活动表现,有的强调擅长体育,有的强调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文体活动的态度。就个性而言,有的重真诚,有的重忠厚老实,有的要求与人为善,等等。教师往往按照已形成的学生观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教师对学生了解程度的差异
了解评语对象是教师写好评语的重要前提,但事实上要按照培养目标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并非易事,它要受到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范围、途径、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及学生个性发展、问题暴露、矛盾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不少学生表示了这一方面的忧虑。有10。9%的学生认为老师不了解自己,有57。6的学生最担心的是教师写评语时不了解情况。有5。8%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家访,向家长了解一些情况;有31。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再评;52。3%的学生认为应该有两评语,学生自评和教师评定。
(三)教师对评语功能理解的差异
教师对评语功能的理解的差异也往往会造成评语的差异,理解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评语功能面向对象的差异。有的主张应面向社会、家长、学生。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因考虑到评语要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必然力求评语“全面、准确、严谨”。有的只把学生作为评语面向的对象。因此强调评语应采取谈话的方式,充满感情,有针对性。还有的班主任把评语特别是毕业生的评语,看作只是面向社会的,因此评语中往往充满溢美之辞,对一些道德品质方面的错误、弱点基本上隐而不谈。其二是对评语评定范围的理解。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把评语作为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要求的反馈,这是大多数;二是把评语作为对学生实际表现的反馈,其内容比较狭隘,这往往出现在一些担任班主任仅两年的教师中;三是把评定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定,强调人格、道德品质等。从调查看,优秀班主任一般都能做到这一点,但从班主任队伍说,这样的班主任只是少数。
五、影响品德评语质量的其他因素
品德评语虽然是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定。但它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又是一个教育的综合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同样的苦心钻研知识,可以贬其为“白专道路”,也可以抬高为“三好”学生。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对思想品德片面理解
长期以来,由于过分突出政治思想教育,中学在公德乃至私德教育方面十分薄弱。随着战略重点的转移,原有德育格局受到了人们的批判,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德育新格局并没有一下子建立和完善。受其影响,目前中学品德评定处在既不全面又缺乏重点,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处在可有可无、可评可不评的状态,适应社会需要的竞争与协作,识别、抵制与继承、借鉴等品质与能力也尚未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因此,完善中学思想品德目标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二)对学生品德发展需要及规律性较乏深入研究
一个较长时期内,我们把教育视为按社会需要生产“标准件”的大工厂。这在德育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中学德育无需关心、研究学生的需要。“灌输”从一种德育方法夸大为德育基本思想。“成人化”成为中学德育的基本特征。最近几年,虽然已形成改变这一弊端的共识,但苦于缺乏对学生德育的基础性研究,难有大的突破。这种状况表现在品德评定上就是缺乏客观性标准。在判定学生的某一品质时,难以说明其实际所处的阶段。
(三)单纯追求升学率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德评语
面对升学率,品德评语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因其自身落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强化了“一张试卷”的选拔功能;另一方面,因其选择功能的微弱,在实践中受到轻视,使得这项十分艰巨的改革工程缺少坚实的群众科研基础。为了保证升学率,品德评语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就会大打折扣。
(四)评定内容的复杂性,使评语的局限性更加突出
根据《德育大纲》,品德评定应是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的综合评定。以上几个方面又分别具有各自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它们又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评定学生品德的时候采取结构性的多指标、多种获取学生信息手段的形式。这对人均使用指标在10个以内,以直观形式获得学生信息的评语来说,实在是难以胜任的。
六、关于改进品德评语的设想
品德评语的改进思路应与评语问题形式的自身因素和其他因素相统一。具体地说,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提高评语的规范性
一方面要使评语建立在学生品德量的测评基础上,使品德评定中质与量相统一;另一方面要对品德评语作比较明确的规定,努力使评语形式具有规范性。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重视:
1。规定评语项目。考虑到评语的实效,应以易观察、评定的养成教育为基本项目,其中以应强调群己关系,自我教育、进取、竞争、遵纪、守法等品德。
2。规定评语用语。现在最常见的评定用语是“很好”、“较好”、“一般”等抽象用语,可按“范围+层次+程度”的模式拟定基本的评语用语群,供老师们选用。
3。规定评语主体。学生的个体和群体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评语主体。现在有一种反差,一方面,班主任常常为占有学生品德信息少而苦恼;另一方面,学生因无法参与评语,而对自己的思想状况不被教师如实掌握而焦虑。当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还要进一步研究。
4。要区分不同阶段的评语功能。学期、学年评语,主要针对学生,强调针对性、激励性,
毕业鉴定主要针对社会,强调综合性、客观性。
(二)提高教师的有关素质
目前主要应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端正学生观,发挥评语的激励作用。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承认其个性特征并赋予一定的价值,要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予恰当的期望。
2。完善获取学生品德信息的手段。要重视家访的手段,了解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家庭期望及学生已有的素质,对教育与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要学会在有控制的道德情境范围内获取学生品德信息的手段,提高评定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三)重视影响评语的其他因素
品德评语作为德育的一种手段,它与德育的许多方面都发生着联系。改进评语必须放在德育系统中进行思考,以求得一种动态的平衡。
1。在德育价值观方面,要改变单一的社会本位观,重视学生在新异、选择和冲突的道德情境下作出道德判断、选择和决定的能力,重视学生教育内化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品德评语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评定。
2。在德育目标中,要特别重视“到达目标”的构建。长期以来,我们强调“方向目标”,“到达目标”十分薄弱。“到达目标”体系的确立,有助于我们客观判断每个学生达标与否,克服对德育成果和学生品德评定的主观随意性。
总而言之,品德评语的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它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是我们又必须重视其各个环节、技术方法的突破,因为重大的突破往往蕴含于某些非全局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