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教育理论的研究方法 > 实践教育学问题研究(第4页)

实践教育学问题研究(第4页)

(三)辩证的认识论之与实践教育理论的逻辑和方法论

对于分析的认识论来说,对象领域是一个时间上恒定的静止不变的领域,因此要获取因果关系,就需要把对象切取、分割。这种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概念是去除对象特殊性(感性杂多)的普遍性抽象。它脱离了具体的内容。此外,它不考虑对象中所包含的人的主观价值、信念。

然而,辩证的认识论认为,概念的本性就在于它的具体性:“概念是完全具体的东西。”概念的具体性在于“概念本身包含下面三个环节:一、普遍性……。二、特殊性……。三、个体性……”([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1、334页)。因此认为,科学思维作为理论思维正是以具体概念的独立运动来进行认识的。概念思维的运动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过程。“概念在科学中以及在它的实在形态中发展,理念最初不过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它必须不断地在自身中进一步规定自己。但是,这个最初的抽象规定决不会被放弃,相反地,它只会在自身中愈加丰富起来,于是最后的规定是最丰富的。”在这种整体性的观点中,人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注意。

辩证的认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表现出两种取向:“实践的”(practical)取向和批判的(critical)取向。实践取向认为,教育是一种开放的、反省的、不稳定的、形式复杂的人类活动,简单地说,教育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因此,教育活动不能受理论原则的制约或技术规则的指导。因为,理论原则或技术规则一经确定便具有稳定性和静止性的特点,而在内容上则又往往较为抽象与空洞。教育理论能提供的,只是一种总是不确定和不完全的知识,但这种知识能够提供一种根据,借此对某些特殊实践情境下应该做什么事情作出明智而谨慎的判断。因此,教育理论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实践智慧。理论通过帮助实践者发现他们最根本的价值观,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实践表面之下的东西。理论是通过启发实践者而与实践发生联系的。

和赫斯特从把握理性的本质来思考教育理论的逻辑相类似,批判取向的认识论试图从重构“实践”的概念来确定教育理论的逻辑。因为,在考虑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时,批判取向首先提出了“什么是教育实践”的问题。例如,卡尔认为,实践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反省行动的形式。因此,把教育实践作为一种受固定目的指导的、受确定的规则支配的实践形式,就无法理解教育实践。基于这种认识,卡尔指出,教育理论的成功完全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鼓励教师发展一种对他们自己的问题和实践的比较精确有效的理解力。教育理论就是试图通过形成一些旨在揭示和检验实践者组织他们的经验所依据的理论框架中隐含的信念、价值和假设的分析和探究方式,使实践者摆脱对作为惯例、习惯和传统之事物的实际做法的依赖,从而解放实践者,并使实践者成为一个反省者。参见[英]卡尔著:《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原理》,见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卡尔的一个贡献就是重新唤起和扩展了我们对有关实践、实践内部以及经过实践而获得的力行性质的理解——一方面,重新找出了亚里士多德实践理性的观点,另一方面,根据来自批判社会理论的当代见解,朝向一种批判理性的观点。

在教育研究领域里,分析的认识论和辩证的认识论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分析认识论的由着眼于局部、细枝末节而带来的逻辑精确性和明晰性、条理性和确实性,与辩证认识论的着眼于全面、把握总体是互相补充的。辩证的认识论不能没有分析的认识论的确定性和条理性。

就我国的教育学现状来看,也许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分析的认识论。因为我国的教育学理论中存在着许多李泽厚称之为“经不起分析、推敲,它们是分析哲学指出的‘废话’”(李泽厚著:《走我自己的路》,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34页。);除此之外,我们的教育学研究往往用所谓的辩证法来思辨地讨论教育问题。就思维方式而言,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所积淀的是一种朴素的辩证理性(李泽厚称之为应用的辩证理性以区别于概念的辩证理性),而缺少一种形式逻辑的、经验的分析理性。李泽厚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而认为,“我们迫切需要把那种实用的、经验的理性转变为科学的严格的分析理性”,因而,提出中国现在更需要的是波普尔而不是海德格尔的口号。也许在教育研究领域,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布雷岑卡而不是卡尔。

布雷岑卡的关于实践教育学理论的逻辑与方法论的观点,其现实意义在哪里呢?就布雷岑卡把实践教育学看作是培训师资的陈述来看,显然,实践教育学作为指导实践的规范性理论,对于尚未有任何(作为教师)经历因而无教育经验的准备将来从事教师工作的人来说,显然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它的程序性和规范性,有它的基本要求及必不可少的从事教师工作的条件。毫无疑问,未来的教师在实际从事教学之前认识和掌握实践教育学中所阐述的各种规范和所提供的知识,对于将来的实际工作是有帮助的。在这种意义上,构建完善的实践教育学理论体系就至关重要。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师范院校的学生接受教育学的训练主要是依赖于公共教育学课。“公共教育学”就其实际的陈述性质而言,无疑是一门实践教育学,而这样的具有实践理论性质的“教育学”教材则表现出布雷岑卡在其对传统教育学理论分析中所提及的各种问题,因而显示出它的陷入困境的关键。布雷岑卡的关于实践教育学分析无疑为我们提供一种诊断我国“教育学”中存在问题的认识框架。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1。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乌申斯基著:《人是教育对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大河内一男等著,曲程、迟凤年译:《教育学的理论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赫斯特著:《教育理论》,见瞿葆奎主编,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凯洛夫著:《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

7。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8。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0。崔录、镜流主编:《20世纪世界教育事典》,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1。华中五师院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12。李其龙、孙祖著:《战后德国教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李其龙编著:《德国教学论流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卡尔著:《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原理》,瞿葆奎主编,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5。席勒著,麻乔志等译:《人本主义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16。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8。弗·布罗日克著,李龙林等译:《价值与评价》,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19。保罗·利科尔著,李幼蒸、徐奕春译:《哲学主要趋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0。周昌忠著:《西方科学方法论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1。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2。李泽厚著:《走我自己的路》,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英文部分

23。Brezinka,W。(1992),PhilosophyofEducationKnowledge:AnIntroductiontotheFoundationsofScienceofEducati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24。Brezinka,W。(1981),MetatheoryofEducation:EuropeanContributionfrolyticalPointofView。InJamesE。Christensen(Ed。),PerspectivesonEducationasEducology,UniversityPressofAc,pp。7—25。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