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是,母亲已经与孙儿说过这事了,孙儿正想向祖父开口呢!&rdo;
&ldo;呵呵,涵儿想要的话,自己做几件就是,不用再跟祖父说了。对了,涵儿,那治打摆子的药效果不是太好呀?!&rdo;
&ldo;怎么?&rdo;
张涵有点好奇。
打摆子就是疟疾。对于痢疾、疟疾等常见的传染病,张涵很重视‐‐出门在外,难免会感染到。张涵是个怕死的人,凭着记忆,早早准备好了药物。自然而然,张涵的记忆模糊,其中,效果显著和效果不佳的,都不罕见。治痢疾基本不是问题,十有八九都能治愈。但是,疟疾就很麻烦了。
青蒿素是中医少数出了成果,西方世界不得不承认的事例。张涵上学的时候,耳朵都要被讲师念出老茧来了。青蒿素是从黄花蒿‐‐又名臭蒿‐‐中提取的,张涵虽然没有别的提取手段,用高度酒浸泡还是没问题的。不过,是药三分毒,这东西的用量很难把握。到张涵举茂才离家前,治愈率已接近一半。虽然不太令人满意,也可以接受了。
毕竟,疟疾是一种穷人病,是人们到河谷、森林等地劳作,被蚊子传染的。迄今为止,张涵还没有一个重要的亲人感染过疟疾,他自然也就没把它放在心上。而且,张家开垦荒地时,很重视灭蚊。天书记录的除草、填平水洼,灯光诱杀蚊虫,肥皂水诱杀蚊卵等一系列手段施展出来,感染者数量也不是很多。
ps:要说一个不好的消息,有点难以启齿不过,不好说也得说上周说每日一章,坚持到上架,问题是我码字速度实在有问题,这一周下来,我只增加了一万字的存稿‐_‐|||
如此算来,上架简直遥遥无期,抱歉,实在坚持不住了。码字速度慢不是一时半会能提高的,我还左一遍,右一遍的改。没办法,只好少更了。
两日一章,每天一更。
实在很抱歉!
第九章后路[下]
&ldo;这两年,海曲造船场已经能造千石以上的大船了……&rdo;
造船非常复杂,工匠技术水平要求也很高,从建宁四年(171年)在海曲设造船场起,已经有八年多了。最初一两年里,造船场只能造些渔船,随后尝试着建造些三、五百石的船只,培养工匠,熟悉完善造船技术。到了前年,海曲造船场便开始尝试建造着千石的船舶。从技术水平来讲,船厂的工匠在大汉国不过是中上而已。但采用了龙骨、水密舱、轮舵、舷窗等设计以后,张家船场所造船舶就一跃超过了所有的船,速度更快,船体更坚固,更能抗沉,也更抗风浪。
&ldo;……,新造的船很适合远航,去年船队到达三韩以后,你四伯就动了心思……&rdo;
三韩就是辰韩、马韩和弁辰,位置就在后世的朝鲜半岛南端。船队到了这里,距离倭,还有东沃沮,就都不远了。以前张家的船小,不抗风浪,一直以来航行的范围有限,以南方为主。大体说来,在交州日南郡一带,连马六甲都很少去。
经营船队的利润十分丰厚,十倍的利都不希奇,张平也是很有眼光的人。如今拥有了大船,又打通了北方航线,张平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决心大干一场。
&ldo;……你四伯打算在南边的夷洲和北边的耽罗,设立港口……&rdo;
张昭说着就把放在一旁的海图展开。耽罗岛位置临近三韩,距离倭也不远,上面生活着高乙族人,人口不多,所有部族加在一块,也只有一两千户,夷洲靠近交州,面积广大。张涵根据海图估计,耽罗岛应该就是后来的济州岛,夷洲则是台湾岛了。
&ldo;……,这两座岛屿的面积都不小,尤其是夷洲,面积广大,土地肥沃,就算生活十几万人,都不成问题……&rdo;
张昭意味深长地说道。张平的打算,与张昭不谋而合。张昭对大洋洲之类的蛮荒之地不感兴趣,但夷洲各方面条件都不错,距离大汉国不远,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夷洲和高乙岛地处海外,一片荒芜,就算占据下来,也没有人会注意。张昭人老了,没有那么些雄心壮志了,只想好好过日子,但张家到了这种地步,已经是有进无退了。况且,乱世将临,张昭这是在为张家留下一条后路。
张涵暗自点头,狡兔三窟,留下一条后路总是好的。别的地方他可能不知道,但台湾他不会不知道,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别说是十几万人,就是几十万人,上百万人,也一样能养活。
&ldo;哦,可是夷洲出了问题?&rdo;
&ldo;正是如此!&rdo;
建造港口,虽然很重要,却并不是什么难事。今年年初,张平带着船队去了北方,就把夷洲港口的事交给了得力助手黄庭真。船队经过三韩、倭和东沃沮,一直航行到挹娄。挹娄人好为寇盗,尚勇力,擅射箭。张平带着人与之打了两仗,仗着船大,占了点便宜,却没能做成生意。不过,从来没有船队来到这么远的地方。船队此次的利润多达四十倍,王眸那块狐狸皮便是来自东沃沮。同时,张平与耽罗岛高乙族高部拉上了关系,获准在岛上建造码头。
在耽罗岛南部海岸线平直,惟有中间有一个不大的海湾,张平就把港口选在了那里。耽罗岛的建设很顺利,但夷洲那里却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