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是力排众议,一定要保住张浚。按他的话来说,处理张浚的最好办法就是保留相位,将他留在身边,随时参与国家大事。
赵构调整了好半天情绪,才感慨地说了一句:&ldo;赵爱卿,你在外地学有所成,知道逆向思维了?张浚有罪不罚,能对天下乎?&rdo;
赵鼎不以为然,说:&ldo;现在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挽回淮西兵变的损失,确认责任人。&rdo;
赵构说:&ldo;很好,已远窜的张浚就是责任人。&rdo;
赵鼎道:&ldo;浚已落职。&rdo;
赵构大怒,说:&ldo;张浚误国误君,撤职就可以抵罪了吗?&rdo;
赵鼎微笑,一脸仁慈,说:&ldo;张浚的老母年岁已高,他又有勤王之功,陛下忍心让他们母子不相见吗?&rdo;
赵构脸色铁青,说:&ldo;勤王有功,朕已赏给他相位了,足以抵过。功是功,过是过,两者不能相掩。&rdo;
话说到这份儿上,于情于理赵鼎都该闭嘴了,可他偏偏没有。赵鼎的理论才刚刚开始,他提醒赵构要注意军方动态。
赵构的耳朵立即竖了起来,说:&ldo;你什么意思?&rdo;
赵鼎说:&ldo;淮西之变的根本性错误在于军方,是军队骄横过分的表现。从朝廷典章上看,无论君上作出什么样的决定,军队都必须无条件地遵从,这是根本大法,没错吧?&rdo;
赵构泪流满面,非常认可。
赵鼎说:&ldo;可淮西兵只为了个人待遇、职务调动之类的小事就造反了,这是朝廷的错,还是他们的错?&rdo;
赵构泪流满身,说:&ldo;他们的错!&rdo;
赵鼎说:&ldo;对啊。所以,绝对不能助长这股歪风邪气,毛病都是惯出来的。全国的军队都在看着朝廷,朝廷绝不能示弱,不然他们以后都会蹬鼻子上脸的。&rdo;
赵构无语哽咽,说:&ldo;朕的爱卿!&rdo;
&ldo;所以,目前不能严惩张浚……&rdo;赵鼎如是说。
这样啊,赵构不由得点头,首相真是有水平,说得好!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张浚不必去岭南了,改成&ldo;责授左朝奉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rdo;,贬至永州(今湖南零陵)居住。
至此,淮西之变的处理决定结束。总结一下,张浚因为对军队的控制不力导致国家损失五分之一的兵力,但为了能继续有效地控制军队,所以,基本上不处罚他……也就是说,不管文人怎样浑蛋,都得由武将去埋单!
这叫什么事?
当天,赵构、赵鼎聊得非常开心,赵构趁热打铁,进一步关心了一下赵鼎的工作,他授予了赵鼎组阁的专断权。也就是说,新一届的宰执人选名单由赵鼎单独决定。
面对这份信任,赵鼎没有得意忘形,他只强调了一下自己的工作伙伴,这个伙伴是必须要保留的,其余的人还是由皇帝做主。
这个人就是‐‐秦桧。
还是秦桧,仍然还是秦桧。还有什么好说的呢?骗完了张浚,接着骗赵鼎。他一直在赵构的眼皮子底下骗,在赵构等人早就知道他本性不良的情况下,没完没了地欺骗,而且都成功了。这说明了什么呢?是上面这些人太好骗了,还是这个骗子太高明了?
秦桧在乱世宦海中随波浮沉、始终不倒,距离权力之巅只有一步之遥了,眼看就能几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可他身在其位,也知道百尺竿头想要再进一步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