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看看能不能做出更坚韧,不易腐坏风化的纸……
还有这个王玄策,在后世好像格外受欢迎是怎么回事,难不成因为是天竺?
王玄策本人其实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他曾作为使臣前往天竺(就是印度),而且去过三次以上,在途中写出了《中天竺国行记》一书,并且将那里的制糖工艺带回了唐朝。
不光有文化的传播,王玄策还带回了很多宝物,比如说珍珠、象牙塔、佛家舍利子以及佛印等等。
这样的贡献也算是杰出了,但是他在唐朝的官职却很低,先是作为一个小县令,后来也不过成为了一个朝散大夫而已。
贞观21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去天竺,作为一个正使对那边的一位国王表达一下大唐王朝的慰问之情,也拉进一下两方的关系。
王玄策几经辗转到了天竺,长时间的路途跋涉令他身心疲惫。
到了天竺之后,王玄策才发现,自己要拜访的西拉迪提亚国王已经被谋杀了,国内非常混乱,权臣当道,而且已经波及到了整个天竺,到处都是打仗的人,稍有不慎可能就性命不保。
在慌忙逃命的过程中,王玄策这个来自大唐的使臣,因为势单力薄,连同他在内的三十个人全部都被抓了起来,并且还是有针对性的抓人。
那时候,天竺国的统治者戒日王已经去世了,在位的阿祖那直接派出了一千余人,果断地将王玄策等三十人打入大狱,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宗教迫害。
前统治者戒日王的妹妹私下帮助了王玄策以及他的副将逃出了监狱。
一般人这时候可能就会回到大唐去寻求庇护,但王玄策不同,他选择了北上,去了当时的吐蕃,就是如今的西藏高原,准备借兵打回去。
虽然吐蕃和中原一直不和,但自从大唐的实力强盛之后,吐蕃的领主松赞干布也选择了和解,就是娶文成公主的那个人。
此时王玄策提出借兵,松赞干布很大可能是会同意的。
借一些兵给他也不是什么大事,如果王玄策失败了,牵扯不到自己头上。
但是如果王玄策等人成功了的话,那么自己也可以趁机扩张一下国家的领土,百利而无一害。
于是松赞干布挥挥手给了王玄策1200名骑兵部队,还顺便从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尼泊尔弄来了7000步兵,就这8200名士兵,跟着王玄策杀回了天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玄策和阿祖那的复仇之战一触即发。根据史料记载:“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
这就是所谓的“一人灭一国”了。
但是当时的李世民,对于天竺的领土其实并没有什么想法,毕竟天高皇帝远的,不好管理。
而且还有死对头吐蕃,虽然那时候已经比较和平,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利用天竺做一个缓冲地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且,当时的印度那边除了中天竺这个国家之外,还有着很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如果唐朝只是吃下了中天竺这个地方,意义不大。
所以王玄策后来的官职也并没有很高。
不过这个印度在后世那样有存在感,李世民现在倒是开始有点兴趣了。
……
明,朱棣看到天幕又提及了明,一股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
为什么提到环境的恶劣还要说一嘴我大明!
天灾频繁,环境恶化,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后人这是在点朕吗?!
难不成大明的灭亡还与天灾有点关系。
这就不好办了,要是人祸还能想办法给后世子孙留几句警戒,天灾这可怎么搞!
心情不好人就坐不住,朱棣现在就有些坐不住。
不然,干脆听后人的,去蒙古“做做客”?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喜欢当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后()当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