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读到《子虚赋》,非常惊叹,召见了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承认了自己的确是该赋的创作者,但谦虚地表示这篇赋文仅涉及诸侯王的事情,并不值得皇帝亲自品读。
随后主动表示愿意为汉武帝创作一篇关于天子打猎的赋文,以献上自己的诚意。
不久后,司马相如创作完成了《上林赋》并呈献给汉武帝。
该赋以上林苑为背景,描写了汉武帝游猎的盛况,语言华丽辞藻精美,但也暴露了汉武帝的奢侈和浮夸。
在这篇赋文中,司马相如巧妙地设置了子虚这一虚构人物,用以赞美楚国的壮丽景色。
还塑造了乌有先生,代表齐国,以嘲讽楚国的无知和轻率。
最重要的是,安排了无是公这一角色。
无是公代表天子的态度,对子虚和乌有的言辞进行裁判,最终达到劝谏皇帝节俭的目的。
汉武帝读罢后大为欢喜,赏识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任命其为郎官。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结婚之后,家中变得富裕起来。”
“他担任官职也不肯参与公卿间商讨的国家大事,而是常常借病在家闲着,并不追求功名利禄。”
“他经常和汉武帝一同去狩猎,汉武帝喜欢击杀大熊和野猪,驰马追逐野兽。”
“司马相如因此上疏加以劝谏,汉武帝看后不但没有生气还赞许他。”
“后来司马相如被授官为汉武帝的陵园令,给汉武帝进献上他写的《大人赋》后。”
“汉武帝特别高兴,飘飘然有凌驾云天的气概,心情好似遨游天地之间那样爽快。”
“过了一段时间司马相如因病免官,家住在茂陵。”
“汉武帝怕他病得厉害,日后会将他全部的书遗失。”
“因此便派他的亲信前往茂陵,去取司马相如的藏书。”
“然而司马相如的妻子却说他不曾有书,倒是时常写书。”
“但是每次写完别人都会马上将书取走,因此家中总是空空的。”
“司马相如还没有死的时候曾经写过一本书,在临终时交代要是有人来,就把这本书拿给他。”
“司马相如留下来的书就是《封禅文》,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情。”
“汉武帝的亲信把书拿回去以后交给汉武帝,汉武帝看了以后十分惊异。”
“这篇文章颂扬大汉之德,认为可以举行封禅的典礼。”
“司马相如死后五年,汉武帝才开始祭祀土地神。”
“八年后,汉武帝先祭祀中岳嵩山,然后又封泰山,再到梁父山,进行肃穆庄严的封禅大典。”
“可以说,司马相如的一生并不是那么顺遂。”
“他的人生充满了波折和挫折,但也充满了坚韧和智慧。”
“被免职以后司马相如便在家专心研究学问,学习辞赋,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往往辞藻华丽,结构宏大,因此也成为了汉赋的代表作家。”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他将自己的生命经历融入了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文学作品。”
“总结而言,司马相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以其才华和智慧创作了伟大的赋文,同时在政治上也表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
“他的故事告诉世人,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怕困难和挫折,是实现成功的关键。”
“司马相如的传奇人生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文化历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