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第一次遭了水灾之后这么快就把日子又过起来,之前的阴霾一扫而空,老百姓脸上又重见笑容。
让他们苦恼的就是江对面的边陲小国还是时不时有人过来偷东西抢东西,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时候趁着半夜偷偷潜入村子,直接偷老百姓家里的猪或者是粮食。
最开始人少,老百姓还能喊一声,村里人一起就赶走了,后来对方人也多了起来,就算是被发现了,对方也不会直接跑,干脆就是明抢了。
两方人马发生一场混战,村民都被伤了不少,好在没有出人命。
官府就算是有心护着新川百姓,可是那么多人,他们也没有办法。
不可能每个村都让衙役去守着,而且衙役人手也不足,对方人多势众,根本没办法。
这时候也有消息传出来,可能又要打仗了,新川百姓一阵恐慌,又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消息,说是朝廷不肯派兵马过来,要是小国集结起来打过来,只能当地的官府派衙役守着。
这怎么可能守得住啊?当初朝廷派了那么多兵马过来,也打了好几年才把人给赶回去呢。
而且还是因为韩将军有能耐,才打赢了那场仗,之前的几十年新川的百姓可是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这些人,经历过战争,对战争已经有了一种由衷的恐惧。
现在只要一想到要打仗,又要回到以前的那种日子,老百姓顿时觉得头皮发麻。
他们好不容易被拉上了岸,不用再过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这么快却又要回到以前,老天爷啊,你就睁开眼看看吧。
老百姓也不是傻的,他们知道了朝廷不愿意派兵马过来,也就不把希望寄托在朝廷身上了,朝廷不管他们,这偏远的地方,皇帝老儿怎么知道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
没有兵马无所谓,大不了自己抵御敌人就是了,每个地方都是有铁匠的,老百姓想明白了之后,决定自食其力。
有几个村子的里正商量着,让村里每家每户都拿了家里不用的一些铁具,去找铁匠打一些防身的武器,到时候打起来了也好靠着这些东西保卫自己一家人啊。
私下铸造兵器那可是犯法的,但是老百姓也是伤透心了,朝廷都不管他们,凭什么还要听朝廷的?
这里天高皇帝远,他们就算是做了这些事,一时之间朝廷也是收不到消息的。
老百姓斗志昂扬,不怕了,要是打起仗来,那就拼了,就不信自己守不住家园。
就算是朝廷派遣兵马过来,那些兵马不也是从老百姓当中征兵入伍的吗?
既然上阵杀敌的兵都是从老百姓当中来的,那为什么他们不能自己保护自己?
反正还有韩大人在,韩大人就是韩将军,当初就是韩将军带着士兵奋勇杀敌,才保卫了一方安宁,现在有韩将军在,相信一样可以的。
皇帝还不知道因为自己对韩渊的防备,让他失了民心,尽管新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地方大,但是人少,但是人是会说话的啊,会流动的啊。
朝廷这么对新川百姓,百姓十分失望,这些消息自然会渐渐的传去别的地方。
这下子可好了,老百姓只要一想着每年辛辛苦苦种地还要交那么多的赋税,结果有危险的时候朝廷却不管不顾,那他们交这些赋税又有什么用?
也就是之后的不久,这件事就在周边的几个周线形成了连锁反应,失了民心可不是小事。
不过这是之后的事,暂时还没那么大的影响。
许如玥觉得自己在这种大事面前,其实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她只能陪着明朗,在身边支持他,一起等待着暴风雨到来。
第1476章多做点事
肚子里的孩子已经快要四个月了,现在还是稳稳当当的,已经可以放心。
许如玥觉得还是不应该继续瞒着了,该把这件事告诉宋氏才对,要是都等到孩子要出生了才让宋师知道,宋氏心里也会失望会难过的。
所以她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回去了,口头再解释一下,说她很好,让宋氏别担心。
信送出去之后,许如玥就忙着其它的事了,现在田庄里都已经恢复正常,手底下几个人都是得用的,倒是不用她太担心。
笋干的生意也做起来了,之前她想的那个办法方向是对的,笋本来就好吃,只是这时候的人并没有太多把这种食材烹饪得美味的方法罢了。
一旦有人把这种食物带入视线,那就一发不可收拾,况且这种食物也并不贵。
别的地方虽然也种竹笋,但是放眼全国,都没有一个地方能比新川的竹子更多。
这里竟然是竹子多,长得好,那就说明这个地方适合竹子生长。
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出产的竹笋味道自然也就比其他的地方好。
虽然说那种味道也不是人人都能品尝出来的,但是一旦形成了一种效应,让人觉得新川这地方的竹笋很好,那就会渐渐的成为一种定式思维,只要一想到吃笋,就会联想到新川这个地方。
新川这么多竹笋,不是这几年才有的,自古以来这地方估计就一直都有竹子,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很擅长用竹子编织一些器皿。
但是为了实用,也只是编织简单的罢了,从来没有想过靠着这个东西赚多少钱,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是个装东西的物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