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连续督兵防守四十多天,却始终有明军进攻的消息。直到四月初十日,才命令八旗兵各自归寨,备粮,修理器械,以备随时应战。似乎此时努尔哈赤才明白熊廷弼是玩的花招,空自虚惊一场。有些恼怒的努尔哈赤一面加强春耕的人手,一面派数万八旗兵屯驻在抚顺等沿边五城,并连续以二、三千骑兵为一队,深入辽沈近境,凡是距离沈阳六十里左右的沿边的墩台一概攻取损毁,捉拿戍守的明军,并且与西面的蒙古部落商议向南威胁明兵粮道,使辽阳、沈阳更加困于粮饷的缺乏。
万历四月二十九日,蒙古以一千多骑兵由平虏堡一直抢到郭三屯。五月十日大贝勒代善率领数万八旗铁骑骑兵,攻下辽沈东部六个城堡,掠取数千人、畜。努尔哈赤又另外派出一千多人由苇子峪出发袭击叆阳。五月十八日,努尔哈赤派一千多骑兵从东州堡入犯花岭山。这些不过是半是泄愤,半是劫掠。人口、粮食、牲畜,努尔哈赤都要,且越多,则需要更多的来补充随人口增加而带来的粮荒。
到了万历四十八年四月,努尔哈赤正式提出以辽河划分为两国的疆界,果然与李永芳所说一致。
至于辽东经略熊廷弼,虽然自上任以来将辽事治理得看上去是颇有效率,而让努尔哈赤惊疑不定,忙于应对,算是小胜一步。但熊廷弼对于努尔哈赤这种分队袭扰的战术却无法应对,辽东现有的兵马虽已增多,却是不能多到抵挡多处的地步。
春季的粮荒,让熊廷弼几乎处于绝望的处境之中。由于去年的战事,虎皮驿一带的居民早已逃散,田地荒芜,无人耕种。熊廷弼派出领兵的三位总兵所管带的明军,十个月里人不得解甲,马不卸鞍,早已疲惫不堪,再加上粮饷缺乏,熊廷弼此时也不得不命柴国柱、李怀信两位总兵,带队撤回辽阳补充给养。这样便只有贺世贤的军队,困守在古城、奉集堡一带。
眼见得冰雪逐渐消失,气候转暖,草色开始浮现眼帘,熊廷弼更是担心努尔哈赤趁机进攻,便不断地加固城墙防御,将原本就已经足够坚实的高墙,更是变得坚不可摧。但这一现象让努尔哈赤得知了,却将以往的防备之心丢在一边。这对峙的形势,便是看谁最先露怯,无疑,熊廷弼输了。辽阳、沈阳一带的明军,开始面对努尔哈赤的新一轮进袭。
【收藏、推荐,谢谢鼓励】
注:昨日突降暴雨,城内积水没膝,大片地区停电,是故更新变缓,见谅!
第一卷辽东轶事‐第四卷铁骑夺金
第二十六章振武新营
万历四十八年春,冰雪消融后的湿气尚未从山谷之间散尽,千山堡所辖的所有村落便已进入繁忙的春耕。[醉][露][网]掌管农事的管事们在一个冬季的反复调整、培训之后,第一次展现其高效而有序的管理能力。胡显成已经在千山堡、太平哨以及宽甸五堡分别设置有专门的农事部,所有的种子、耕牛、农具都按冬季里商议的结果一一分排下去,而每一个村落里的领头人随即将其具体落实到每一户人家的头上,从种子出库到分发到百姓手中,不会超过五天。这让那些家中缺少劳力或是农田过于贫瘠的人家也毫无顾虑地琢磨着如何在今年开垦出更多的农田来。
农事自然全部由胡显成总管,苏翎则下达指令,命各部骑兵在半月之内完成驻地附近公田的春耕事宜。军队自有另一番调度方法,虽说胡显成的农事部也几乎没什么区别,但毕竟人员组成不同,这效率自然是军队更为快捷。军需部的人员并未细化到如农事部一样的琐碎,实际上各营的军需自有一套人马操作。整个军需部只需在整体上做一番调整调度,另外,术虎一部的需用也在管辖之内。
半月之后,各营已经先于百姓们完成春耕。紧接着,苏翎又颁布一条命令,所有的人马随即再次调动起来。因苏翎并未制定各营的名称,出于习惯使然,各营人马便以驻地称呼,渐渐成为定制。胡显成在千山堡统管两营,称为千山营、火器营,郝老六在太平哨的人马则称为太平营,驻守宽甸五堡一带的则称为宽甸营,而在以后,术虎所部则顺理成章被称为海西营。
春耕的限期一到,各营开始执行苏翎的一项并未明言目的军令。各营人马均以半数为准,自行携带补给,一路急行军奔赴目的地。以宽甸营为例,半数的骑兵自行携带所有器械、粮草,赶赴太平哨,与太平营剩余人马汇合,接受郝老六的指挥。一旦入营,便于当日展开例行整训、哨探、巡视边境等各项任务,其余各营均与此相同。当第一轮结束,稍加整改,便开始第二轮的行动,直至各归本营。然后,这刚结束急行军的一半人马接替原留守一半人马的职责,另一半则再次重复。当各营人马全部论过一次之后,开始筛选淘汰在其中出现的不适合人员,并进行补充。这一圈下来,环行近千里,沿途的补给、扎营、游哨等等事项,逐一得到训练、加强,并不断调整。这其中受过武官学院整训的武官们得到暂时管带本队人马的机会,稍加时日,这些未来的武官则可以立即接任任何一项武职的任命。
按苏翎等人商议的结果,这是将所部人马改编成正规武力的第一步。这将摆脱按辽东卫所旗军模式编制的半耕半军的弊端,让所有的骑兵都成为真正具有战力的战士。而在行军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也让骑兵中的武官们能够得到解决问题的直接体验。一支军队的战力,不能再如刘綎等明朝武官的带兵方式,强弱只取决于高级武官的武力。至于家丁的战力,在千山堡是完全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