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正在饮酒作诗,不亦乐乎。突然听见外面一声喊,“皇上御驾到——”,不知道什么原因,很少来太乐署的皇帝,今天破天荒地进来了。王维吓得直哆嗦,匆忙之间,让孟浩然躲进了床底。
唐玄宗进来后,自然看到成双的酒杯在桌子,也见到了王维的慌张神情。跪在地下的王维见瞒不住了,更不敢欺君罔上,赶忙禀报实情。
唐玄宗却很高兴:“我听说过这个人很有才学,却没见过,怕什么呀?还要躲藏起来!”接着吆喝孟浩然赶快出来。
唐玄宗询问孟浩然的诗作,不知道什么原因,也可能是紧张过度了吧,孟浩然脑瓜好像霎时短了路,施礼后张嘴就背诵:
北阙休上书,南才归蔽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号称“梨园祖师”的唐玄宗,琴棋诗书画却样样精通,听了那句“不才明主弃”龙颜就不悦了,愠声说道:“你从没求我做官,我也不曾抛弃你,为何打胡乱说?”说完,拂袖而去。皇上的话,从来都是一言九鼎的,这几句话,就判定了孟浩然的仕途。
事后王维哭笑不得,孟兄为啥不背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面既有八百里洞庭的壮观景象,也有你发挥聪明才智报效国家的愿望,皇上横听竖听都会满意的,偏偏去背一首牢骚诗!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你自断了仕路也!
看到这段传说,你就明白了孟浩然抓不住重点得有多致命。
更要命的是,孟浩然还死不悔改。
一次,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
后来,张九龄在担任荆州刺史时把孟浩然征聘在幕府中,结果后来幕府撤销了,孟浩然只好离开。
还有一个例子,开元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养病,本来快好了,正好好友王昌龄来访。孟浩然设宴款待,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汉江查头鳊,肉嫩味鲜。一高兴,任性的孟浩然把郎中不能吃鱼鲜的嘱咐丢到了九霄云外,这道菜一上桌,就大吃特吃起来。两人桌上觥筹交错,海吃胡喝,相谈甚欢。
刚过几天,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时,孟浩然的痈疽复发了,就此永远闭上了眼睛,时年52岁。真的是“不听郎中言,顷刻死眼前”。有句古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想必王昌龄对孟浩然的死一定愧疚了一辈子!
孟浩然的任性,坑了自己也坑了队友。
所以,“月照一孤舟”的生活状态,可能才更适合作为诗人的孟浩然。
(二)
从孟浩然几篇代表性诗作中,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经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之少。”
《春晓》是孟浩然的诗作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这可能是许多儿童在唐诗启蒙中最先接触到的一首经典之作。
孟浩然少年时期正是武后执政的时期,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孟浩然并不认同武周皇帝抢夺李唐王朝皇位的做法。孟浩然十六岁时,武后走下神坛,李显即位,匡复李唐王朝,这让孟浩然感到欢欣鼓舞。
中宗李显即位后,宰相张柬之受到武三思的排挤,被贬为襄州刺史。这一年,孟浩然去襄阳参加科举考试,孟浩然初露头角,就取得了全县高考状元,张柬之非常欣赏孟浩然的才华,宴请了
他。没多久,张柬之又接到了流放岭南的诏书。一顿舟车劳顿后,八十多岁的张柬之,病死在流放途中。张柬之的死,都对孟浩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最后决定放弃襄州府试,再次隐居鹿门山。
在孟浩然所居住的鹿门山涧南园中有一片桃林,林中有一间专为在桃子成熟的时季看护桃子而建的草庐。桃花绽放的春天,青年孟浩然常常独自一人到草庐中温书研习。
春夜里的草庐中,孟浩然就着昏黄的灯光读书。读到疲倦时,他才熄了油灯,裹紧被子进入梦乡。梦里仿佛听到风雨忽至,草庐外的声响让他睡不踏实,直到天色大亮才醒来。在要不要起床的迟疑之中,他忽然想起昨夜风雨交加,桃园里的桃花不知会掉落多少,起身推开窗子,他看到春雨过后桃园里花落满地,听到树上的啾啾鸟鸣,于是写下了这首家喻户晓的经典唐诗《春晓》。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