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也正因如此,他对青州的消息也格外灵通,臧霸率军北上的消息可以及时传来。
对臧霸这泰山贼寇,孙策还是很看重的,陈寿的评价是,李通、臧霸、文聘、吕虔镇卫州郡,并著威惠。
也就是他至少与文聘是同一级的大将。
而且他与文凭不同,他是雄霸一方的藩镇,有点类似于孙策前期与袁术的关系。可以类比张绣、黄祖。
所以他部下还有泰山精兵万余人。
听闻他率军北上,孙策笑着说道:“他臧霸倒是识趣的很。孤记得他此前屯驻于开阳?”
开阳就在琅琊国境内,而且位置很靠南,可以说割据于徐州北境,与青州、兖州毗邻。
张昭回道:“在吕布篡夺徐州之际,臧霸便取琅琊相萧建于莒县,霸占了琅琊一郡,颇同于王朗据守会稽。只是曹军一战大破刘备之后,威震中原,臧霸畏其威,乃退出莒县,驻军于东武县一带,北望高密。”
东武县已经是琅琊国的最北面了。
从琅琊最南端一举撤退到琅琊最北端,可以看的出来,臧霸是真的很畏惧曹操威势。
毕竟他一战而击破刘备,尽夺徐州的战绩太骇人了。
徐州境内基本上都无险可守,他在琅琊如果不臣服恐怕也难免重蹈刘备覆辙。
撤到东武已经是将整个琅琊都让给曹操了。再往北就进入袁绍的势力范围北海国。顺潍水而上,就是北海重镇高密。
孙策之前还曾思考,怎么解决这个割据一方的诸侯,没想到他很识趣的撤出了徐州。
张昭继续解释道:“臧霸恐怕也是迫不得已,曹军新败,将军虎吞徐州,臧霸此前曾助曹操屠戮百姓,必然不容于我江东。若不想被我大军击破,只能选择向北进军青州北海,或者向西撤回泰山道。”
是撤回泰山郡还是进军北海国?
这个选择对普通人而言可能很困难,对臧霸这种雄霸一方的诸侯而言却完全不用多想。
那肯定是北上攻略青州。
撤回泰山郡境内就意味着他彻底成了曹操在兖州的部将,早晚会被曹操夺取部曲。就比如朱灵,曹操常恨之,欲夺其营中部曲。乃以于禁威严毅重,将数十骑,赍令书前往朱灵营中夺其军,朱灵及其部众莫之敢动;
而进攻青州,还可以继续割据一方,说不定趁机还能开疆拓土。哪怕战败了,也有退路,再退回兖州境内,成为曹操部将不迟。
反正徐州,他臧霸是绝对不待了。
这里地势太过平坦,无险可守,正是江东铁骑纵横之处。几百里的距离对步兵而言是天堑绝壁,但对铁骑而言,不过是一片坦途。
三千铁骑朝发夕至,他继续待在东武,说不定哪天就被诸葛亮砍掉了脑袋。
孙策虽然撤军了,但在淮南、徐州境内依旧留有一万驻军,其中周瑜领大军主力屯驻在淮南,诸葛亮领八百精锐突骑和两千玄甲骑兵进驻在下邳。
徐州的平原虽然良田荒僻了,但地里并不缺刍草,正适合江东牧马,所以下邳、彭城一带驻扎着江东精锐的骑兵。
三千精锐铁骑,纵横驰骋于徐州,这正是骑兵用武之地。臧霸作为知兵大将,深知这种形势下,徐州并非徒卒久居之地。
事实上,算是他跑的快了。
诸葛亮就是琅琊人,他早有尽复琅琊之心,若是臧霸不走,诸葛亮必定会分遣精骑,掠袭其众,令其不得安。
让诸葛亮占据了优势,他不仅敢主动北伐,还能直接驻扎在敌方眼前,把他们的麦子、粮食全部抢收,而且保证做到军民无犯,收当地之民心。
不过臧霸的进军青州,应该也不仅仅是出于他个人野望的考虑。
孙策思索着说道:“曹军从右路进军青州,恐亦与曹军战略相关。曹操以兖、豫两州之地而抗南北霸业之兵锋,宜速胜而不宜久脱。臧霸进军青州,其能不费力而得青州数郡,不仅削弱袁绍实力,亦可改善其形势。使其与袁绍争锋于河南之际,不受右路袭扰。”
历史上曹操能打赢官渡之战,臧霸的出兵青州、牵制袁谭可谓是功不可没。
随着淮南战败,折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