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使其与鲜卑互市,乃釜底抽薪之策也。以其雄志,必大举于互市中招兵买马,然并州苦寒,其穷兵黩武,则必失民心。”
孙策闻言,微微颔首,说道:“此一石三鸟之策也!”
不仅仅解决了鲜卑赏赐的问题,且瓦解了高干在并州的人心。他招兵买马之后,势力膨胀,主动叛乱,更失人望。因为此时天下初定,人心思安,皆厌恶战乱。
他的叛乱很难拉起声势,不会得大量响应。
孙策说道:“就按卿所言,告谕高干及鲜卑。”
鲜卑朝拜,这是孙策这段时间遇到的比较重要的事情,但由于如今宋室距离塞外尚远,而且中原未定,无力对草原势力开战,所以这个事情孙策也就是稍微关注了一下。
眼下宋室的关注重点还是中原一统,以及安抚河北。
治下稳定,对孙策而言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大一统王朝,只要内部不生乱,就永远不可能被外部所击败。
而安抚河北作为眼下的重中之重,也是分了两个方面,除了政治上,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上的努力。
唐朝在河北犯的错误,如今孙策绝不能再犯。必须给河北以公平的财政政策,才能拉拢当地人心。
尤其是宋室经济中心在东南,河北原理政治、经济中心,若不能安抚好当地,怕是难免会离心离德。
所以七月前后,孙策就召集了河北大族甄氏召开了一场家宴。
大名鼎鼎的洛神甄宓,在战后就被孙策纳入了后宫。
甄宓的容貌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不仅仅国色天香,而且肌肤胜雪,皓腕凝霜,行动处,弱柳扶风,娴静时,如娇花照水。
而且她不仅仅秀美清丽,更是秀外慧中,在南下之前,就对族中言,乱世求宝,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必为恩惠也。
他所言也正是孙策所需,河北饥馑,而江南丰饶,就是需要大量的世家大族、豪强商队,将江南的财富送过去。
所以孙策便邀请了甄宓的兄长甄尧赴宴。
甄尧是甄宓的三哥,甄宓兄弟姐妹八人,但大哥、二哥都已经早夭,只剩下了三哥甄尧。
如今作为甄氏之主,继承了甄氏门楣,很早就被举为了孝廉。
所以在家宴开始之后,孙策就问道:“季文既举孝廉,何故未出仕?”
季文是甄尧表字,如今刚加冠不久,只比甄宓稍长一两岁,年纪还不如孙策,所以孙策称呼他表字也是比较亲近的行为。
闻言甄尧立即说道:“赵室僭越,族中皆以为其难成业,故而只受郡中举荐,而未受赵室征召。”
接受了郡中的举荐,这是他们甄氏在加固郡中的影响力,增强豪门名望。
孙策对汉室的察举制度是再清楚不过,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
可以说举谁为孝廉,是每个太守最重要的拉拢人心手段。
一个郡中有那么多大族,每年举荐一两个名额,给哪个大族不仅仅考验太守的能力,更是大族实力的体现。
就以吴郡为例,境内豪族不计其数!
仅吴县一个县就有顾、陆、朱、张、盛、许、庾等等十几个大姓,而且都祖上有两千石高官,如今在朝中有大量官员。
每个族中都有大量的族人,成百上千。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孝廉名额,太守给谁,不给谁?这可是一场激烈的角逐。
但是!
要知道,这还只是吴县一个县!推广到整个吴郡,还有十几个县,每个县都有类似这种大族的存在,比如孙、吴、徐、周、谢、全、贺、钱等等等等。
此外还有大量具有真材实料的平民子弟,太守也会考量举荐。毕竟举贤才,也是太守的政绩之一。
这种情况下,就知道,被举为孝廉有多难。
可是,中山甄氏,甄尧三兄弟,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被举荐为了孝廉。
哪怕他甄尧的另外两位兄长都早夭了,可年纪轻轻的都是孝廉。
如果你不信他们甄氏真的是家风高洁,那就只能说明一件事!他们甄氏在中山的统治地位极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