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重要的是,孙策觉得可以让豫章郡的豪杰多到丹阳、吴郡看看,看看吴郡世家、豪强之富庶,民生之繁华。相信他们很快也会接受如今江东的政令。
放弃以往固守坞堡,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开始大规模的生产,开垦荒田,劝课农桑。
毕竟这一个郡可是比后世一个江西省面积都大!这么大的土地上才四十多万人,也未免太空旷了。要知道战国时的楚国,人口还有五百多万呢。
这么大的地方,开发进度却如此落后,一百六十万的人口,短短几年就消失到了四十六万,朝廷权威丧失,官府无法强力掌控地方是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孙策说道:“豫章郡土地广阔,又川泽密集,樟木丛生,郡府实在是难以管控地方,故使豪强隐匿,宗贼盘踞,此辈皆倚地险深远,以抗官府之令。孤打算将豫章一分为三,自彭赣泽(鄱阳湖)划界,分鄡阳、彭泽、鄱阳、余汗四县为鄱阳郡。”
这东西切了豫章郡一半的土地,却只有四个县!就可想而知,当地究竟有多地广人稀,这也是为什么鄱阳贼总是发起叛乱。
孙策随后说道:“鄱阳以南近千里之地,有宗贼横行,而无郡县管控,在鄱阳之南,再新建上饶、葛阳两县,以兴余水!”
余水是灌注进鄱阳湖最大的一条河流了,在这一带十分适合发展水运和农田水利设施。
上饶市在后世也是非常出名的。三清山、灵山都在这里。
东吴在这里始设郡县。
东吴的人口,肯定是比不上汉末的。
之所以能够始设郡县,无非是为了加强管控。
所以孙策在这里新设郡县,人口和土地条件是存在的,甚至比东吴还繁华成熟,只是看孙策治下官员能不能在军队的支撑下,有效的管控住当地了。
张昭对鄱阳一带的水利十分清楚,说道:“我以为的确可以在当地新设一郡,以开发当地。豫章郡也不过是秦时新设之地。驻军筑城南昌,而始创豫章。我等开垦鄱阳,不会比秦时开垦豫章更为险阻。而且鄱阳内不仅有余水,还有赣水,可连通丹阳、会稽,可兴工商。”
赣水啊!
孙策感慨,后世的景德镇就在赣水之上!
当然,如今大汉也已经有了青瓷,甚至白瓷也产生了。
孙策将军府中就有不少白瓷,为天下冠!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汉的瓷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南岸,尤其以会稽为主。
会稽才是当今天下的瓷都。
北方的瓷器供应,或者说天下的瓷器供应,都主要倚靠江南,确切的讲倚靠江东东南。
孙策要不是忙于征战,这一两年早就开始筹备在豫章建立瓷都了。
现在把鄱阳郡建起来,就是为了开发赣水、余水沿线,为瓷都从会稽迁往景德镇作准备。
倚靠丹阳,鄱阳郡的瓷器产出必定比在会稽更有前途,会更利于通商。
分出鄱阳郡之后,豫章郡还是剩下了十七个县,再加上从江夏夺取的长江以南三县,豫章郡还是有二十个县。
这个规模依旧庞大到无以复加,尤其沙羡那还是后世武汉,上接汉水,下控长江,如此重地,必然牵扯豫章郡府大量精力在西北,根本没办法跨越近两千里再去管豫章南部靠近交州的各县。
所以孙策继续说道:“再分平都、石阳、南城以南,庐陵、赣县、雩都、南野七县为庐陵郡,新设郡府,开发江南!”
其实东吴在这一带还有一个临川郡,也就是把豫章郡分为了四个郡,然后将临汝、南城两个县划为临川郡。这两个县不仅土地广阔,而且人口众多,划为一郡后迅速在其疆域上新设了十个县,人口稠密,经济繁华,是江东倚靠的重心。
不过孙策这里暂时还没有统计到那么多人口,不需要新设这么多郡。待人口繁盛之后,将来在庐陵郡里面新增七八个县就足够了。
待庐陵郡也有近二十个县的时候,江南的开发程度就彻底提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