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
同样是十几万大军,宋军可能规模上尤少数万,如果正面堂堂之阵的交战,可能会两军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
但通过集结兵力于一个方向,形成以多打少的局势,就很可能直接形成碾压性的战果。
所以哪个将领能做到倚多为胜,那绝对是当世顶级的名将。
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抽调北方的军队南下,对袁尚进行围攻。
他必须保证宋军在赵军大规模回援之前,己方全力攻击,击溃了袁尚。
就像他所言,此战是以对敌军的重创和覆灭为主。
两军相当,可能要斩杀袁尚还比较难,这种局势下,袁尚要率轻骑突围而走,宋军难以彻底困杀他。
但他部下这数万精锐,绝对不能放过。
从小处着眼,这可以使宋军之后对赵军的战事更加有利,减少了赵军的规模,宋军依旧占据人多势众的优势。
从战略上讲,这更可能影响整个天下时局。若在赵军主力未归之际,宋军顺利击破了袁尚,冀州就再无强军可用。
没有了精锐军队,宋军很可能效仿汉高祖之壮举,趁敌军空虚,一举攻入敌军国都之中。
在敌军精锐主力尤在外的情况下,完成对敌方朝廷的覆灭。
可若是大军行动迟缓,分兵贪图郡县,赵军稳住了局势,主力从南方回援而至,那宋军现在就算打下了再多的郡县也守不住。
因为宋军不可能长期在河北维持八万大军!
后勤补给的压力下,使得宋军若攻势不顺,只能主力撤退,留下几位大将驻守城邑,等待来年或者几年后朝廷恢复了元气,积攒了一批粮食,再行北伐。
而这期间,赵军卷土重来,必定会收复大量宋军已经攻打了下来的郡县。
尤其是魏延等将领想打的中山、常山等地,那都已经靠近了黑山,在安平国以西。
现在分兵去打,就算打了下来,将来也守不住。
相反,若袁尚被覆灭,宋军进围赵郡,这两郡不用打,也能望风而降。
所以宋军到底是战略上的大胜,还是局势的艰难对峙,亦或将来的被迫撤退,全取决于这一战覆灭袁尚的速度!
可即便如此,魏延还是心有不甘,说道:“既然如此之重,为何不让张辽率部参与夺城,反而向南进军至信都、广宗一带?”
在北线将领看来,这就是诸葛亮要己方来攻城血战,让他的嫡系去开疆拓土、夺取战功。
在任何军队里都不少了这种事,血战、苦战是其他将校上,要摘取胜利果实了,结果主将换上自己的亲信嫡系。
但魏延这一次还真是误会诸葛亮了,因为首先张辽就不是诸葛亮的嫡系。
诸葛亮是太子系的人,而张辽现在还没有站队,也不敢站队。站队的那一刻,就是他的丧命之时。
由于孙策已经进位至宋公,所以也是可以设立世子了,孙策便立诸葛亮为世子詹事。
詹事即给事、执事,历代相沿,为太子官属之长。秩达两千石!
如果类比的话,这就是孙策给孙绍找的太子太傅!一如杨勇的老师高颎,朱标的太子少师李善长,给太子保驾护航的核心人物,潜邸之臣。
中原的政治,只要君主脑袋正常,没有废长立幼的打算,就不会出现太子在后方京城,结果另一位皇子在边疆统领了三十万精锐大军的情况。
想让太子死,大可以直接一点,用不着这么拐弯抹角。
太子手上如果没有兵权,而其他皇子手握重兵只会出现一种结局,那就是杨广杀兄、玄武门之变以及靖难之役。
而太子要是亲自监国,还出现了这种情况,那就别监国了,早点退位吧,还能留个全尸,你没当皇帝的能力。
太子手里可以没有军权,但太子系的人,手里一定要有军权!
要有给太子保驾护航的大将,能够稳住局势!
而诸葛亮显然就是孙策给太子孙绍找的将来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