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城得失,堪比北伐燕云的幽州之战。
但要打下下博城,确实并非易事,这里虽然并非军事重镇,但云集了两万赵军,宋军兵力也就是稍占优势而已,并没有到数倍于敌的情况。
要攻破下博城,着实是考验军中诸将的将才与壮勇。
此时太史慈开口,说道:“以我所见,袁尚并非名将之才,也可能是与下博周围地势平坦相关,袁尚的部署稍显保守。”
“自古善兵者守城,皆并非将部队龟缩在城内固守,而是会依托城池周边的地理形势,打造一片军镇用以防御,上及山川,下及丘壑。比如在周边山岭高地上设置营寨堡垒,亦或在护城河周边设置箭塔等等。”
“但由于下博地处平原之上,仅以漳水为屏,未能设军镇、立营垒于城外,我以为只需引漳水围城,即可包围敌军,进而围城打援。”
围城打援,这是兵法上最著名也是最难的战术之一!
因为一旦操作不当,就会演变成守军与援军里应外合,中心开花,使攻城大军惨败而归。
仅想一想就能清楚,城外的攻城大军三万余人与守军援军在野外力战一天一夜,然后守军两万人一直以逸待劳,待敌军疲敝之后,从城中出击,攻敌军之后,会形成怎样的溃败!
基本上围城打援成功的案例有多辉煌,失败的案例就有多惨烈!
而且围城打援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但因敌援军抵达而惨败而归的战例却是多到了不可胜数!
诚然这一战,宋军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杀伤赵军精锐,可这样部署委实也有些太冒险了。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宋军到现在也没有完成对下博的围城。
袁尚军中有大量谋士,军事才能是要比曹洪高出不少的。
宋军掘沟堑围城期间,赵军屡次出城逆击,使宋军无法顺利合围。
加上此前宋军想要尝试一鼓而克,因而在城池周围挖土山、掘地道而进,也阻碍了沟堑的合围。
因而文聘皱着眉头,说道:“如今赵军屡屡出城而逆击,沟堑何以合围?”
太史慈此时说道:“可示之以诈也,我军毁毁土山、地道必使城中喜而乐见,然后挖沟堑以浅,示若可越,城中守军必不出争利。”
“待沟堑合围既成,然后一夜浚之,广两丈、深两丈,引漳水以灌之,必使城中不可复出也!”
“下博城邑狭小,因此而守备森严,但亦因此使得围城工事易成也!”
最后一句,成功说动了诸葛亮。
引漳水灌城,是当下最合适的攻城之法,不仅可以围城,且下博城墙乃是版筑而成,在水中浸泡,必定会出现坍塌。
到时候大军趁机而入,也是破城之法!
于是诸葛亮点头,说道:“便按太史将军之言施行!”
而太史慈也不愧是天下之智士,一切果如其所料。
袁尚见宋军撤去了土山、地道,又改挖潜沟,果然笑之,令士兵不必出城争利。
没了土山、地道,他能守得更久的城池。
而敌我两方皆心知肚明,越拖延战事对宋军越不利。
宋军不仅会失去前期神兵出奇的效果,而且宋军的粮草供应会越来越难。
尤其是对峙数月之后,前期宋军在前线堆积的粮草消耗一空,只能倚靠江东之地,从建康源源不断的向北转运,那宋军的补给压力会空前庞大。
宋军的这次北伐其实也是迫不得已,稍显仓促。
宋室高层虽然对此准备了一两年之久,可天下并不以宋室君臣的意志为转移。
兖州、豫州、青州、徐州等中原之地刚经战乱,生民死伤惨重,又民生饥馑,良田未复。
导致这里的生机并未完全恢复,能够提供的粮草非常有限。
宋军要支持大军北伐,跨越千里,就只能以江东钱粮为主。
建康的确是财赋充裕,背靠江南鱼米之乡,建康府库充盈,粮仓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