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审配忠烈慷慨,久习军旅,虽为士族亦披甲临阵,其麾下三万士卒皆河北精兵,燕赵豪杰,为之力战。
宋军与之奋战,却数战不利,邺中士女,观者如堵,甚至有人已经下城,靠近护城河一带观战。
猛攻一个多时辰,宋军战事不利,只能暂却退兵。
太史慈与副将陆逊整阵,陆逊见城上观战者云集如堵,乃与太史慈谏言道:“事急矣,当以权道破之。请先犯观者,因其扰而乘之。”
只是宋军军纪严明,严禁屠戮百姓。
纵然是太史慈这种大将也难以独断此事,不得不与监军刘晔议定此事。
刘晔乃道:“事急从权,某与将军共担之,乱其可也。”
三位将领达成一致,宋军铁骑遂薄城下,玄甲铁骑乱箭齐发,城墙上下顿时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
陆逊于是策马于阵前,传声大呼:“贼败矣!”
宋军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
审配所部遂大败而走,退入邺城。
宋军主力顺势进围,遂围邺城。
前锋将士气势如虹,高歌猛进之际,宋军高层这里却没有普通将校那么乐观。
主要是高层这里,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局势。
孙策亲提大军进驻到魏县,与赵国国都邺县只剩下了几十里之隔,然后大军就驻扎于此地了。
之所以没有继续向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提防南方黎阳的曹操。
此时曹操已经兵进内黄,与宋军也仅一线之隔,沿清河而上就能直插宋军如今最重要的后勤之地魏县。
宋军不得不分兵警惕南方,以免己等全力攻城之际,曹操忽然掩其后,使宋军十万大军在邺县城下惨败而归。
这一战的形势也揭示了袁绍如今败落结局的最根本原因。
他妄自称帝,导致自己与天下势力皆离心离德。
汉室朝廷的公卿本来是有意平衡关东局势的,不使任何一方诸侯独大,从而威胁汉室天子的地位。
如果袁绍没有称帝,以曹操的心胸,很有可能摒弃前嫌,跟他组成袁、曹联军,在黄河防线共同对抗孙策。
北方多车骑,南方多步兵,在河南、河北交战,骑兵的优势太大了。不弱于赤壁之战,南方的水军优势。
以汉天子之威名,加上袁、曹两军的精兵强将,袁绍正面抗住孙策大军主力,天子军队出南阳,掩其后。
孙策大军必然是捉襟见肘,即便不说大败而归,至少也能迫使他北伐无疾而终。
朝廷已经有了跟袁绍结盟之意,可是袁绍妄自称帝,这使得袁、刘两家势必不可共存!
朝廷哪怕知道袁绍存在,更有利于汉室朝廷的延续,也只能被迫选择与袁绍为敌,给孙策以号令天下之权,督天下十三州讨伐袁绍。
这是完完全全饮鸩止渴的形势。
而结果也是不言而喻,二袁兄弟的称帝都是旋即使势力土崩,引得四面来攻。
更雷同的是,两方败的方式都是那么相似,因为军中无名将,而导致数次败于敌军之手,主力覆灭,从而一蹶不振。
袁氏兄弟过于注重名士的名望,统军之人多士人,而少豪杰。
自然非天下强军之敌。
虽说曹操攻击宋军的概率不大,可宋军还是不得不防。
孙策大军在魏县扎营之后,孙策就立即派人向西南探查其军情。
很快就有了结果,朱然亲自带着情报向孙策做出汇禀。
“宋公,据朝廷我方內间而言,曹操已收复河东、河内之地,今兵在内黄,图谋横断河北。”
“内黄。”孙策啧叹一声:“曹孟德因此地而起,难道能因此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