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他们感到有些绝望的时候,一位路过的老渔民看到了他们愁眉苦脸的样子,便主动走上前来。
老渔民穿着一件破旧但干净的蓑衣,头戴一顶斗笠,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但眼神却依然炯炯有神,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智慧。
他微笑着问:“年轻人,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啦?”
王晓宇和沈佳怡像是看到了救星一样,连忙站起身来,向老渔民诉说了他们的困境。
老渔民听完后,哈哈大笑起来,说:“你们啊,是还不了解这里鲫鱼的习性。
这呼伦湖的鲫鱼和别的地方可不太一样,它们最喜欢吃蚯蚓,那些香甜的面包虫和虾肉,它们可不太感兴趣。”
说着,老渔民从自己的小桶里拿出几条鲜活的蚯蚓,递给他们。
王晓宇和沈佳怡接过蚯蚓,心中充满了感激。老渔民接着又说:“而且啊,这钓鱼的时间也有讲究。
清晨和傍晚的时候,水温比较适宜,鲫鱼的活动也比较频繁,这时候钓鱼最容易上钩。
现在这个时间,太阳这么大,水温高,鲫鱼都躲在水草里乘凉呢,自然不容易钓到。”
听了老渔民的话,王晓宇和沈佳怡恍然大悟,他们连连点头,对老渔民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按照老渔民的指导,他们迅速重新调整了饵料,将鲜活的蚯蚓挂在鱼钩上。
蚯蚓在鱼钩上扭动着身体,散发出一股独特的腥味,这正是吸引鲫鱼的“秘密武器”。
同时,他们也决定先休息一下,等傍晚时分再继续钓鱼。
在等待的过程中,王晓宇和沈佳怡和老渔民聊了起来。
从老渔民的口中,他们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呼伦湖的故事和知识。
原来,呼伦湖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更是一个生态宝库。
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它们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和谐的生态系统。
老渔民还告诉他们,以前这里的鲫鱼数量非常多,但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鲫鱼的数量有所减少。
不过,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呼伦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鲫鱼的数量也在慢慢恢复。
不知不觉中,傍晚的夕阳渐渐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湖面上,给整个湖泊披上了一层绚丽的纱衣。
王晓宇和沈佳怡知道,钓鱼的黄金时间到了。
他们重新振作精神,拿起鱼竿,再次将鱼钩抛入水中。
这一次,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没过多久,沈佳怡的鱼漂突然有了动静。
她兴奋得差点叫出声来,但为了不惊跑鱼儿,她强忍着内心的激动,紧紧握住鱼竿,眼睛死死地盯着鱼漂。
只见鱼漂先是微微晃动了一下,然后缓缓下沉。
沈佳怡知道,这是鲫鱼上钩的信号。
她深吸一口气,按照老渔民教的方法,轻轻一提鱼竿,同时迅速转动线轮,将鱼线收紧。
顿时,她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水中传来,鱼竿被拉得弯弯的。